美国贸易赤字不只是贸易帐的问题,更是一个选总统的问题,歷史显示,当美国长期陷入赤字、制造业空心化时,就会选出一位「愿意翻桌」的总统。从尼克森到雷根,再到川普,这些人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都不是来修补国际秩序的,是来改规则的。川普这次不只想改,还想重写整本规则手册。
很多人说,这是保护主义的回潮。这是一种便宜行事的解释。看川普这一次用的是「战略性保护主义」,不是要短期救经济,而是长期重建美国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从「海湖庄园协议」战略,到对等关税机制,我们看到一场结构性的调整:「美元要贬一点,美国要强一点,供应链要靠近一点,对手要被孤立一点」。
■这不是打架,这是设局
过去全球经济秩序建立在一个默契上:美国愿用双赤字向全世界输血,他国才能赚钱。此模式撑了70年,终究碰上「特里芬困境」的天花板:当美国输出美元来稳定世界,就必须长期入超、靠举债过日,让美元高估、制造业外移,内部开始「血虚」。而现在川普的作法,就是要打破规则,让「你赚的每一分,都要付代价」。
■关税只是开局的工具
川普宣布对所有进口商品课徵10%基础关税,再依据双边逆差程度加徵对等关税,台湾被课到32%,高于亚洲平均。理由很简单,因台湾不只对美顺差高,结构太集中,且有洗产地疑虑。
原本大家得了川普忧郁症,不知如何接招。但后续川普戏剧性宣布,对75国「暂缓90天实施对等关税」,先维持10%的基础税率。
很多人误以为是善意,其实不然。这是川普的「压力锅策略」:先给压力,然后给时间谈判。若三个月内让出东西,那就收回;若没让步,就加倍奉还。
预判90天暂缓是为等联准会启动降息。等市场风险资产情绪转好,就会加税再出手,政治压力小、经济承受力高,这才是他精算过的最佳时点。
豁免电子产品关税后,又再度启动半导体232条款调查,完全没有喘息空间。因为对美国来说,这是用关税开打一场「供应链重组」的策略。
■后续三大连锁反应
一是,区域再协调,越、柬、日等国都已开始谈判,提出降税、扩大採购、甚至主动洗产地自清。预期未来三个月是各国抢谈「川普deal」的黄金期。谁谈得快、谈得深、让出够多,谁就能换到低一点的关税配额。大家都心中雪亮,不用跑得比熊快,跑得比你邻居快一点就行了。
二是,产业重新定位,川普并非要所有制造业回流,而是目标锁定不同产业有不同做法。有利于他铁锈带选票的产业,如钢铁、铝、能源、汽车等,他铁了心要移转回美国。战略安全产业如无人机、船舶、半导体、药品,则要建立基本供应链产能以备不时之需。产量大量集中在大陆,会被拿来威胁美国的,如手机、路由器、电脑,则要把供应链打散至全世界。
三是,台湾对策不只谈判,还要思考转型,台湾政府组成谈判小组、提出农工大採购、允诺解决非关税障碍,方向是对的,但这不够。还需要告诉全世界,台湾不只是「制造很强」,也能成为「供应链的系统解决者」,要往「美国很需要,但不想用Made in China」方向走,才有机会在未来三年供应链转移中站稳脚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