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大陆关税立场软化,川普明言不再坚持145%高税率,希望尽早展开谈判。这不代表中美关税大战就此止歇,而是中国「巧周旋」策略奏效,但战火未歇,只是战线延长,未来坐上谈判桌,川普仍然可能翻桌,甚至加大制裁力道。
松绑民企 厚植内需
未来之事,无人说得准。对大陆而言,对川普最好回应就是把自己经济顾好,做大做强自己。美国关税能降,自是好事一桩;即使降幅有限,也无需过度担忧。就如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所言,145%关税下的中美经贸关系,等同「实质贸易禁运」。长期以往,只会让中美经济加速脱鉤,中美两败俱伤应非川普政府本意。
有趣的是,贝森特受访时表示,关税目的之一,是找回美国制造业荣景,另一目的是希望大陆转向更注重内需消费的经济模式,实现中美两国经济的「再平衡」。这番言论令人有些诧异。因为贝森特所言,其实就是2008年金融海啸后,大陆一直在积极推进的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从外销到内需,从出口到消费、从制造到服务,横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到十四五,共4个5年计画期间。未来这样的方向,看来也将持续下去。
如果贝森特「再平衡」论调不假,中美双方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显然有着共同利益,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不尽相同。这也代表中美关税大战仍未停歇,但在共同利益驱动下进入实质谈判指日可待。对此,大陆或许可以更积极一点。譬如进一步松绑民营企业、拉高财政支出规模、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等,藉以提升并厚植自身内需能量。这并非是迎合美国,而是着眼长期经济动能的转换与累积。
就以民营企业松绑为例,备受外界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4月底即将于人大会议审议,相关条文已经完备,当务之急是要加速通过,才能展现大陆中央对民营企业的重视与支持。根据大陆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截至2025年3月底止,大陆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已超过5700万户,占整体企业比重高达92.3%。而若以第一季新设民营企业来看,超过8成比重(88.5%)属于服务业,范围涵盖零售、餐饮、物流、金融等多个产业,其中又以数位经济相关如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成长最快,光是数位产品服务业民企年成长率就将近250%。足见民企对大陆经济之重要性,尤其是在内需市场方面。
美国不做 大陆来做
民企之所以重要,不仅止于总量惊人,更重要在于其弹性与灵活性。特别是市场嗅觉与快速反应能力,总能迅速掌握市场动向,并回应消费者需求的改变,甚至能从供给中自创需求。譬如,阿里巴巴及京东等电商平台快速崛起过程中,将线下实体零售导引至线上网路销售,就是最好的例子。近年来网红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盛行,再次突显大陆民企或小商家加快数位转型、主动创造市场需求的一面。
除此之外,相较于国营企业,民企在资源配置上更为灵活,可以将资金、技术及人力等资源,投入最有前景且具成长潜力的领域。华为在次世代5G通讯技术的突破、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小米在智慧手机及智能家居的应用等,都可看到大陆民企的创新与弹性。未来,如何将这股动能转化为生产与服务的提升,甚至内化为所有企业DNA,从而强化大陆经济韧性,是北京可以思考的政策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民企能够快速崛起,除了经济体制朝市场化变革外,包括台商在内的外资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知识引入,让大陆民企可以快速学习与吸收相关经验,应是另一项关键因素。这也代表北京若想借重民企来增强经济韧性,对外开放就要更大胆,更有魄力,提更大的诱因。
大陆国务院发布《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针对电信、医疗、金融、商贸文旅、交通运输等领域,扩大自主及单边开放,就是很好的起手式。特别是面对川普掀起的关税风暴,这个世界更需要一个可以协助全球经贸运作的开放环境,大陆显然可以扮演重要角色。能力愈强,责任愈大。维护世界经贸秩序,美国不做,大陆可以做得更多。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