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随着美国川普总统宣布新一轮关税措施,全球贸易局势再度陷入动盪。

对台湾中型企业而言,此刻正值关键转捩点:是静观其变,或是主动布局、积极转进?这不仅是短期营运策略的选择,更是企业抗风险能力与国际适应力的试炼。

根据Grant Thornton《2025年国际商业报告》,儘管2024年底仍有逾五成中型企业计划扩大出口与海外布局,然随着2025年关税政策骤变,全球市场信心指数下滑2.9个百分点至72.7%。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亦示警,当前以「互惠原则」为名的新关税政策,恐对全球经济成长形成挑战。不同于过往针对特定产品或国家的局部性措施,此波关税具有全面性、迭加性与制度不确定性,对企业营运造成衝击——从单一市场报復性关税,扩散至跨国供应链重整;从边际成本上升,演变为整体营运模式与策略定位的挑战。

在此趋势下,以出口为导向的台湾中型制造商与贸易商首当其衝。尤其对中美供应链连结紧密、对美出口比重高的企业而言,「迭加性关税」(Stacked Tariffs)导致的税负剧增、通关延滞、订单流失与供应链断裂等多重压力。中型企业宜将法律策略纳入核心应变架构,转守为攻,协助争取营运契机。

首先,面对「中国原产」认定所带来的高关税风险,企业可考虑透过原产地转换争取关税减免空间。依美国「原产地规则」,若产品于第三地(如台湾或越南)完成「实质转型」(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即可能认定为非中国制造。但须注意,该「转型」须涉及制程变更、产品性质根本改变,或价值明显提升。仅以更换包装、标示或进行「低阶加工」者,不足以构成产地转换,且近年已有企业因此误判而遭美国海关裁罚,应引以为鑑。

其次,企业可考量运用「首次销售原则」(First Sale Rule),透过认定第一笔独立交易价格作为进口申报基础,得以降低课税金额。然而,此原则须提供完整交易链文件(如契约、发票、付款与运送证明等),以证明各层级交易之独立性与定价合理性,方能获美国海关认可。

此外,契约重构与供应链再设计亦为可能策略。许多中型企业已启动高风险市场的合作关系检视,并调整採购条件、付款条款与物流架构,以分散风险、提高供应韧性。法务部门此时宜由被动审阅转为积极参与,及早介入供应链决策流程,协助评估法律责任、改善契约结构,并确保符合跨境贸易与税务法规。

中型企业虽具备组织灵活、应变迅速等优势,然在面对关税迭加与制度不确定性双重压力下,过往经验已经难应付未来挑战。建议企业建构跨部门合规治理机制,整合具国际视野之法务、财务、採购与营运团队,全面盘点原产地认定、税负风险与潜在法律责任,以制度化手段应对政策变局。

当关税风险成为企业营运的新常态,企业韧性不再仅局限于成本控管与技术升级,对国际制度动态掌握及法律工具的灵活运用亦日趋重要。

台湾企业若能将法律视为策略性资产,而非仅为被动遵循之工具,将有助于在未来全球贸易新秩序中稳健前行。

#中型企业 #挑战 #企业 #应变 #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