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总统出席「欧战胜利80周年纪念茶会」并发表谈话,这篇谈话虽然没有点名中国大陆,也没有像幕僚事先向媒体放话那样,将中国、俄罗斯、北韩等国家视为「新威权集团」,但讲稿的整体脉络仍然清晰体现了「抗中正当性是抵抗威权」的逻辑,并前所未有地突出「反侵略」的主轴。

赖清德强调「反侵略」,意在借古喻今,利用二战德国侵略欧陆的歷史,连结到3年前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进而塑造「中国意图入侵台湾」的论述体系。赖清德提及「当年轴心国,现在都成为百分之百的民主国家」,试图论证「民主和平论」与「威权扩张论」。此外,这篇演讲还凸显台湾与欧洲正在共同面对「灰色地带作战」,以不点名形式强化中俄同质性联结。

若加以推敲,可明显感受到,这篇演讲虽然大谈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威权、自由与人权,却陷入不少逻辑和歷史上的盲区。首先,赖清德以「制度决定论」解释轴心国发起战争的原因,但无法解释德国纳粹是透过民选上台后扩大权力,也无法解释战后美国、北约等民主阵营在中东、越南、北非等地犯下的战争罪行,更无法解释如今扬言吞併加拿大为51州、以武力征服格陵兰的川普也是经由民主制度选出的。

另一方面,赖清德口中「轴心国经过民主改革后变好」这番话,恐怕也要被国中歷史老师当掉。德国、日本之所以在战败后「从良」,制度重整与改革当然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联合国体系建立,德、日的武装力量被严格控管,美军驻日、德的人员均超过3万人。换言之,正是有包括「和平宪法」、外国驻军在内的紧箍咒和金箍棒,原轴心国才彻底放弃武装,改以经济、科技实力参与国际竞争。

赖总统欧战演说还有另一个盲区,就是无法正视台湾在二战胜利后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如果从经典、传统角度来诠释,台湾作为1896年被清廷割让给日本的殖民地,是二战受害者,也在战后归还中华民国,台湾人民参与中华民国制宪、行宪国大,这是非常清晰的歷史事实。只是因为中国内战,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失去大陆治权,与对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共同处于内战架构之中,时至今日。

1991年李登辉总统宣布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只是暂停内战状态,只要不把「大陆地区」相关概念及法律从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剔除出去,两岸关系置于中国内战架构的状况就不会有本质上的改变。作为宣誓效忠宪法的中华民国总统,赖清德如果要谈和平,应该从「反内战」角度谈,强调「反侵略」跳出了内战架构,却落入了一个更加暗黑混沌的深渊。(作者为智库研究员)

#内战 #赖清德 #中国 #轴心国 #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