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卫福部提出「医师加班免税」新制,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设医院院长陈自谅在脸书分享看法,认为若没有明确而一致的「加班定义」,即使再好的免税措施,最终也可能无法真正落实,甚至引发误解与不公平。

为了留住医院主治医师,卫福部健保署针对主治医师「加班费」给予税赋优惠。陈自谅肯定政策的方向,认为这是对第一线医师迟来但重要的保障与尊重。然而制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定义与执行。

陈自谅指出,医疗现场中「加班」并非一语可清,例如外科医师手术后留院写病歷、交班是否算加班?内科医师深夜仍在回覆护理讯息、追踪病患,又是否纳入计算?即使整夜on call没阖眼,却仍被视为「排班内值」,这种情形是否算加班?目前制度尚未明确界定。

陈自谅说,政府提到的免税上限为「总工时50%」,但「总工时」的定义标准为何?各院是依打卡、值班表,还是各科室自行估算?若无统一标准,恐出现各自解释、执行不一,甚至进入灰色地带,有人工时被低估、有人被排除。

他呼吁推动政策前,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医师工时与加班认定准则」,避免医院任意诠释。同时医院应建立合理的排班与工时记录制度,让制度有依据,也让医护人员感受到尊重。他强调,这项免税措施不应仅为减轻负担,更应是改善医疗劳动条件的起点,后续应讨论合理休假、轮班与过劳预防等配套。

最后陈自谅指出,台湾医疗体系在国际上有很好的评价,但大家都知道不是健保制度有好评价,而是一群默默承担的医护人员。要让年轻人愿意走进医院,也愿意留在医院,靠的不只是补助,而是制度的合理与人性的落实。

#工时 #落实 #免税 #医院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