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总统「团结十讲」只到第三篇,已引发诸多质疑。不谈他对「少数服从多数」基本民主精神的曲解、对中华民国歷史与宪政发展及宪政主义的任性解读、「杂质说」对人心所造成的疑惧,竟连台湾有无代表参与制宪国民大会的史实都搞错。赖总统未经缜密深思,幕僚作业粗糙无章,让在野阵营宛如「捡到枪」,绿营内也开始质疑,如此品质的讲话究竟还要不要继续?会不会让大罢免败在最后一百米?
总统史观 禁不起检验
其实,国家领导人把个人思想、价值和理念的形成、将转化为哪些具体政策?准备带领全民走向何方?与民眾沟通,争取民眾认同,是非常重要的责任。然而,既然是对全民讲话,身为总统的史观、对国家概念的界定,乃至对在野党的指谪,都要禁得住全民的检验,若能察纳雅言,纠正不足与偏差,就更能赢得民眾的敬重。
「团结十讲」以两岸关系贯穿全局,不论是对国家团结的期许、对国家内涵的定义、对主权的论述,对宪政体制演变的回顾,及外交、国防、和平等主题,莫不与他如何看待、分析、回应对岸息息相关。
在已发表的十讲中,赖总统将台湾所面对的症结问题,定义为「中国对台湾的併吞」,「併吞」的结果是丧失得来不易的自由民主与法治,台湾将重回威权老路。从竞选以来,赖清德一直主张,在一中框架下与大陆谈判协商,最后必然遭到「併吞」,也成为他在《十讲》中,呼吁所有政党厘清国家认同,一起「反侵略、反併吞」的张本。
然而,大陆对台湾现状的认知,和对统一后两岸关系的期望,真的是「併吞」、废止台湾既有的生活方式吗?大陆官方对两岸主权现状的标准诠释是,「虽然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习近平早在2014年就主张,「两岸復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的再造」。
这代表不论是1949年以来,或1996年总统直选至今,乃至于2008─2016年双方开展多项协商,两岸公部门实质对接,共同执行大量协议的年代,甚至2016年以来两岸官方关系冻结,中华民国的国家机器都如常运转,民主宪政内涵与法治实践不断丰富深化,人民自由蓬勃滋长,陆方都没有把这些情况视为「主权和领土的分裂」,必须以军事手段面对。也就是说,「现状」并非不能持续、不能容忍,必须终结而后快。
战略误判 勿惯性思维
陆方所欲化解的,是政治与军事上的对立。北京预设的化解前提,是台湾掌政者须对两岸同属一中的概念,有所表述和肯认。这样,才能让北京有充分的理由承接1949年以来的歷史,放弃以武力更动现状的手段,接受两个政治体制下的两种生活样态,在两岸各自长期发展,并在相互交流,竞争、借镜的过程中创造进步的动能,而不是要侵门踏户,改变台湾的政治体制。
赖总统还说,中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拿下台湾只是第一步,接着还要称霸西太平洋,乃至改写世界规则。这更是对大陆战略意图的误判。对中国大陆来说,要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发展进程不被中断,核心是确保台湾问题不会被外方利用,使其在错误的时间点,被迫发动一场错误的战争。台海的和平稳定架构,与长时间尺度下中美地缘互动底线的可预测性,才最符合大陆的长期战略利益。毕竟,民族復兴岂能以同胞间的再次相残为前提?
在中美实力对比与双边关系未出现颠覆性变化前,台湾只要能够审时度势、忌躁忌傲,不制造口实,如同李大维所劝诫,不要逼迫中方与美国摊牌,把台湾问题当作首要诉求,那么,台湾的和平与民主自由生活应可持续。
近来红绿的外缘接触出现苗头,赖总统应周谘博采,多方请益,导正偏差认知,正确判断对方的战略意图,不要以惯性思维面对变化多端的21世纪。这才是对全民负责任的作法,也才真正能够团结国家。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