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县是全台文蛤最重要的产地,极端气候影响导致文蛤经常减产、大量暴毙,近几年育成率仅约5成。对此「农业部水产试验所海水养殖研究中心台西试验场」推动「文蛤分段养殖」,育成率可达8成5。渔民表示此方法虽辛苦,但每公顷收入可多50万元以上,扣除成本后仍有赚头。

云林县文蛤养殖面积约3400公顷,年产量逾3万公吨,占全台约6成,年产值达28亿元左右。近年因季节交替温差大、夏季持续高温、突然出现豪大雨等因素,导致减产、暴毙成常态,文蛤农叫苦连天。

云林县养殖渔业发展协会总干事蔡春常表示,近3、4年来云林县文蛤育成率仅5、6成,年产量约3万公吨;早年育成率可达8成左右,年产量约5万公吨。价格因量少价扬,产地价每台斤60至70元,以往则在50至60元。虽然价格提升,但收成减少、成本增加,渔民只能苦撑。

台西试验场表示,文蛤池底的土质是影响文蛤生态的重要因素。分段养殖是将传统文蛤收成10至12月时间缩短为6个月,方法是放养较大的文蛤苗,如此6个月即可收成,配合定期移池饲养,以利整理底土。

研究人员说明,传统养殖文蛤苗为每台斤500至1000粒,分段养殖则改为每台斤300粒以下,不仅收成时间减半,存活率也能大幅提升。原本文蛤1年仅1收,分段养殖1年可收成2次,去年试验场分段养殖育成率达8成5,今年1月与文蛤农合作实际养殖,6月採收,育成率也同样达8成5,成效令人满意。

试验场指出,分段养殖成本约较传统养殖高出5至8成,且要常整地或换池饲养,辛苦但收入会相对增加。

蔡春常採分段养殖概念,育成率维持在8成5左右,每公顷可收成约2万5000台斤;一般养殖育成率约5成,每公顷收成约1万5000台斤。以每台斤60元计算,每公顷至少可增加50万元收入。

蔡春常强调,分段养殖每公顷成本会多15万元左右,但与增加的收入相比,绝对划得来。

#收成 #试验场 #分段 #云林县 #每台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