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已迈入第4个年头,这场持续超过40个月的血战,正逐步将一个主权国家拖入瓦解边缘。自2022年2月莫斯科发动入侵以来,乌克兰全境遭受毁灭性打击:城市焦土化、能源体系崩解、学校与医院成为攻击目标,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上万人死伤,创伤无法估量。
更令人震惊的,并非这些人道灾难已变成新闻常态,而是乌克兰的「英雄抵抗」正在被视为理所当然。当外界的震惊转为麻木,当捍卫主权成为独角戏,乌克兰正被推往孤立与崩溃的边缘。
过去1年,俄乌战局逐步倾斜。自2023年秋季乌克兰反攻失利后,俄军挟人数与火力优势,在顿内茨克和东部前线不断推进。乌军则兵源短缺,补给困难,防空系统形同虚设,即便偶有击中俄罗斯腹地军机的战术胜利,却难以逆转大势。
相较之下,普丁的战略从不复杂。他不需要快速取胜,只需要比西方更能耗、拖垮乌克兰、等待盟友松手。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胜利,而是通过疲劳战与政治分裂,使对手丧失意志。
不幸的是,西方阵营似乎正一步步走进普丁设下的陷阱。美国长期扮演的安全保证者角色,因内部政治与战略重心转向亚洲,对协防欧洲支持乌克兰举棋不定。拜登政府虽一再表态支持基辅,但国会对军援法案的反覆,让弹药与防空系统的供应时断时续。川普二度执政,他的对俄政策更加摇摆,使乌克兰更陷险境。
欧洲方面,虽有挺乌共识,但军力与产能明显不足。上周英法两国元首在伦敦重申双方熟悉的坚定支持承诺,但军事承诺仍流于象徵。德国总理梅尔茨提议以国家资金购入美制爱国者飞弹支援乌克兰,却同时强调这些部署的首要目的是「自保」而非他援。北约内部的防卫信心,正逐渐丧失焦点。
2027年,被欧洲多国视为国防现代化启动的节点。英、法、德陆续承诺扩大军费、提升军工产能。但现实是,这些结构性调整最快也需2年才能产生实效。换言之,2025至2027年间,正是乌克兰最脆弱的空窗期。如果在此之前乌克兰前线溃堤,普丁将成功颠覆整个欧洲安全架构。
这不仅意味着乌克兰的沦陷,更是国际法则的破产—一个主权国家在未遭重大内部失序或经济崩溃情况下,遭邻国侵略并被吞併,西方则选择妥协。后果远不止地缘政治倒退,而是整个国际秩序的正当性失血。
乌克兰的失败,将是欧盟、北约与跨大西洋体系的战略羞辱。比起阿富汗撤军的混乱和伊拉克战争的代价,这将是一场更深层的信念危机。北约的弱点,不在武器数量,而在意志与共识。若欧洲继续将安全外包给充满不确定性的美国,那么当风向转变,撑不住的,将不只是乌克兰,整个欧洲将进入一个永久且不断扩大的衝突时代。
普丁已向世界展示,他的战略不是征服,而是拖垮;他的盟友不是制度,而是不耐久战的民主。乌克兰会不会撑不住?这已不是假设性问题,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挑战。真正的问题是:当那一刻到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