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每年有数百位患者因角膜损伤、感染或疾病,导致视力严重恶化,需要角膜移植才能重见光明。据统计,每年超过千人苦等角膜移植,平均需等待3至8个月、甚至超过1年。医师指出,近年已出现「修復取代移植」的治疗新选择,减少等待时间,也降低手术风险。
高雄荣总眼科部主任陈俊良说明,角膜是维持视力的重要结构,一旦受损,无法单靠药物或其他手术恢復,大多只能仰赖移植重建视力,延误治疗恐导致失明。然而,台湾角膜移植面临「需求高、来源少、风险在」3大挑战。
陈俊良表示,过去台湾多仰赖国外进口角膜,需等待超过半年;自2013年设立国家眼库,国内角膜取得、保存效率大幅改善,平均等待时间降至约92天,手术费用也由健保全额给付。
然而,器官捐赠移植登录及病人自主推广中心统计,2023年全台仅有682例角膜捐赠,新增移植需求却超过千人,民眾器官捐赠意愿也不高,供需失衡。此外,传统角膜取得限制多,捐赠条件严格、保存时限短、手术难度高,术后还可能出现排斥、感染、併发青光眼或视网膜病变等风险。
陈俊良指出,随着医疗科技进展,治疗趋势从角膜置换,转向成早期介入、组织修復,今年更有突破性进展,如胶原蛋白角膜基质修復技术,更具生物相容性,能修补受损组织、促进细胞再生,不仅改善角膜混浊,也免去等待捐赠时间、降低移植的併发症风险,且具备可量产与长期保存的特性。
陈俊良提醒,角膜一旦受损无法自行修復,曾有眼部外伤、感染、长期配戴隐形眼镜等风险因素的民眾,应定期检查视力与角膜健康,及早发现、及早介入;除了鼓励器官捐赠、支持眼库发展,随着角膜修復技术进步,也有机会以再生医疗方式进行修復。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