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有三大要素:安全、韧性、永续。其中能源安全几乎等同于国家安全,应居于首要考虑。能源安全要求的是不可间断的供应,而市场上也有多样的选择。
对于96%的能源靠国外进口的台湾而言,我们的能源安全简单地说就是:国外有得卖、我们买得起、买了后运得到台湾。台电近年来亏损超过4千亿元,缺乏的是能源韧性,而化石能源高居90%以上,则缺乏永续性。
民进党执政9年来的能源政策可用8个字概括:「去核养绿,以气代煤」。经济部一直强调风力与太阳光电是「自产」能源,只要装置,电就源源不绝,其实不然!数据显示,我国的绿能装置占所有发电装置的28%,但发电量仅有9.5%;打个比方,我们雇了将近30个工人,只有不到10人上工,摸鱼打混的多,使命必达的少。
最近,中度颱风丹娜丝短暂登陆,打坏了光电设施,把西部海岸变成了光电垃圾场,既无韧性,也不永续,国人「自产」能源的美梦终于被惊醒了。
目前我国买煤、买天然气,大都买得到,因为国际供应商不少,价格上尚有弹性。反观绿能的设备就不一样了。彭博发布的《能源转型供应链2025》报告提出明确警告:「中国主控绿能」。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对于绿能设备的投资76%去到中国。本来美国是全球对于绿能高补贴的国家,但川普新政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未来绿能的投资与供应链将更向中国倾斜。
其中投资变动最剧烈的年度是2023年,中国绿色科技的投资金额高达1200亿美元,是前一年的翻倍。投资标的包括光电、电池、风机、氢能以及电池金属矿(锂、钴、镍等)的开发冶炼。全球各项绿能设备的价格在2022~2024年间剧烈下滑,绿能拥护者额手称庆,实情是中国绿能以便宜的价格迅速占据了全球市场。
中国大陆不只以价格优势主控了全球绿能市场,更从战略矿物的角度宰制了整个供应链,因为绝大部分的关键矿物其储量、开採量、处理量都在中国大陆。
根据伦敦政经学院2024出版的《中国绿色供应链与贸易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中的角色》中的数据来看,中国在相关金属矿的处理量上领先全球,例如:稀土占全球87%、硅68%、钴65%、铟59%、锂58%。其中的稀土、硅、铟是民进党政府最爱的「风光」发电所必需,而钴与锂则是储能装置(电池)不可或缺的。此外,钒与稀土都是光电与储能装置的基础原料,储量有70%在中国。
说到底,因为中国大陆掌握上游的原物料,当台湾把能源革新的重点放在风光发电,长远而言,就不能不看中国眼色。绿能越多,越成就了「两岸一家亲」。
从川普1.0开始,中美贸易战的重点就是美国结伙亲美国家与「红色供应链」脱鉤,就是「去风险化」。民进党事事以美国为师,亦步亦趋,怎么没看到这个重点?大举风光发电的同时岂不被中国套牢?以绿色为名的能源政策代价不轻啊!(作者为逢甲大学讲座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