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透露,赖总统原计画8月藉出访中美洲邦交国过境美国纽约,但北京向华府提出反对后,川普政府已拒绝赖过境。这篇报导引起美台官方澄清,AIT称台湾并未宣布赖总统任何出访规画,不回应假设性问题;我外交部则批评匿名放话「挑拨台美关系」。总统府发言人则表示,考量近日南部风灾灾后復原、与美对等关税及区域情势等,赖总统近期暂无海外访问之安排。但梳理来龙去脉,整起事件其实相当清晰。

鉴于美台高层外交事务的敏感性,美方一向透过媒体放话来释出讯息,然后再由官方予以默认、澄清或否认,进而达到特定效果。因此,在美台政治议题上,「谁来放话、何时放话、为何放话」等问题值得深入探究。其中,与美国国务院等外交体系最密切、最权威的放话媒体,毫无疑问就是《金融时报》。

美方透过《金融时报》放话的典型案例,莫过于蔡政府时期,国安会秘书长顾立雄、外交部长吴钊燮在距离华府不远的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与美国资深官员举行一年一度的特殊管道会谈,即「蒙特瑞会谈」,属战略对话层级。作为高度机密的美台高级别战略对话,美方不可能以官方管道证实,透过媒体放话成为必然。

围绕赖总统出访并过境美国的安排,早在7月15日、16日两天全球就出现三个放话管道:一是美媒彭博社透露赖清德计画于8月4日在美国纽约过境,10天后前往达拉斯;二是亲北京的香港《南华早报》报导,美方可能基于不愿影响川普与习近平的峰会筹备,临时取消赖清德过境安排;三是台湾在美媒体《世界日报》披露,府方与外交部已规画元首出访相关事宜。

这不排除是美方「一人分饰三角」,分别在港媒、美媒、台媒同时放话,令舆论接收到如下讯息:美台在官僚层级确实正在为赖总统过境而做规画,但北京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川普的态度,而川普很可能下令让过境破局。如此一来,美方透过「放话术」,在两岸之间施展了「平衡术」,同时对北京、台北做了交代。

果然,最终披露赖总统过境被美方否决的,仍是与美方关系最密切的《金融时报》,同时美方再透过彭博社放话,指赖清德仍有意在今年稍晚重新启程,且美国也可能提供替代的过境地点或时间,显示出访行程并未正式取消,对赖政府安抚意味浓厚。

这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放话术」,其实也是美方的「甩锅术」。换言之,美方事务性官僚有意推动赖总统过境,无奈被白宫否决,但他们自证诚意和努力「不容抹煞」,这恰恰和大罢免亲绿罢团认为已尽全力、怪民进党没动员的论述,本质逻辑别无二致。(作者为智库研究员)

#过境 #赖清德 #总统 #川普 #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