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每年调解件数逾2.3万件,调解制度也面临困境。台中法制局18日携手潭子区公所首度举办中部5县市调解制度论坛,聚焦「合意自由」、「伦理规范」、「案件绩效」及「任用标准」4大议题,其中,「调解成案数导向」制度是否偏离纾解讼源的初衷,值得法务部重视。
「调解共好.制度共进─中部5县市调解制度的现时挑战与未来展望论坛」昨于台中举行,由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县市政府共同协办,中部5县市政府代表、法界专家与基层实务工作者共计百余人与会。
法制局长李善植说明,论坛聚焦4大制度议题,邀请前台北地院法官郑丽燕、台中地检署检察官张凯杰、三元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林三元及潭子区调解会主席刘兴荣担任与谈人,针对「合意自由」、「伦理规范」、「案件绩效」及「任用标准」等关键面向深入交流与实务反思。
第一主题「合意与正义之间的拉锯」,是调解制度最核心却最棘手的议题,刘兴荣以「调解是良知的选择,不是数字的游戏」为开场,强调真正的调解不是让双方「签下名字」而已,而是帮助当事人在充分理解与平等对话中找到和平的出口,调解的背后应该有正义的灵魂。
第二主题为「调解成案数导向制度是否偏离初衷?」刘兴荣直言,不少案件当事人已自行谈妥,却仍被带入调解程序,只为获得成案统计与法律效力,这种「为成案而调解」现象,不仅浪费资源,更稀释制度原本要「纾解讼源」的初衷。郑丽燕指出,不应让制度被绩效绑架,建议回归制度初衷。
第三主题为「调解委员的伦理规范」,张凯杰举例说,当委员面对弱势当事人时,是否应主动介入?接受宴请是否构成不当?若制度不明示界线,难以建立民眾信任,建议推动伦理指引课程,让「良知」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制度依据。
第四主题「统一化或多元化的未来」,双方从实务与制度设计面进行思辨。林三元提出医疗调解制度中「双调解委员制」作为成功案例,鼓励跨领域合作并尊重地方弹性,同时吁避免硬性淘汰制,让制度保有温度。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