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大罢免在反对方以7:0 宣告执政党的大罢免失败,经过数月激烈的政治动员,社会似乎暂时回归平静。然而,这两场大罢免清楚揭示:当主政者利用政治制度欲将权力扩充至极端时,所造成的社会撕裂远超乎想像。

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最令人忧心的是资讯的同温层效应。当社群媒体只推送与自身立场一致的讯息,而多元来源被屏蔽,人们便容易受到误导。这不分阶层,上自领导人、下至一般民眾皆难幸免。形成讯息茧房的根本原因,仍在于资讯不透明。

歷史上,袁世凯因筹安会幕僚与儿子袁克定所偽造的顺天时报,使他误以为称帝获得民心,最终导致帝制速亡与国家长期分裂。对比今日台湾,因美中对抗与两岸关系恶化,社会中也充斥偏离事实的叙事,例如「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或「高铁没有靠背」等。类似的意识形态论述并非台湾独有,欧美亦不少见,但因台湾的特殊地缘政治,影响尤为深远。

当执政团队仅接受特定资讯,并受幕僚意见左右,若缺乏广纳建言的机制,长期下来可能做出违反常识或宪政惯例的决策。这次罢免耗费了大量社会能量,却忽略了急需处理的课题,例如美国关税衝击与南部风灾善后。古语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正是台湾必须深刻面对的挑战。

此外,当政治人物把政治当成生意,便如「商人无祖国」般,缺乏带领国家迎向国际挑战的大格局,眼中只有短期利益则非国家之幸。罢团的领衔人物如早年游走两岸的科技公司创办人,更有家人开公司与中国大陆经商的立法委员,以及在大陆发展不顺的网红等诸多人物,其由商业跨足政治,以短暂个人获益为主要考量,他们无祖国的特性,更无法使台湾有信心面对迅速的国际变局。因此,主政者如何脱离讯息茧房,广开言路,是台湾的当务之急。

2016 年英国「易普索莫里」调查显示,台湾在「无知国家排行」中位居第三。身处言论自由社会却名列前茅,言论自由带来的竟然不是人民的理性提升,反而有部分愚民的成分在内,实属警讯。这场大罢免后,台湾更应警惕:唯有打破讯息茧房,强化民间监督,广泛接触外界资讯,才能避免陷入布林肯所警告的局面——沦为国际政治的「菜单」上,被动受宰割。

在同温层下,台湾不是赢家,而是输家。唯有突破封闭的资讯迴路,广纳建言,「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内举部分如今尚未产生有感之建树,外举部分若能加以落实,台湾才能真正转危为安,化输为赢。(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人物 #茧房 #缺乏 #同温层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