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石破茂首相日前宣布辞去自民党总裁,为月前该党在参院选举失去眾多席次的结果负责。这1个多月以来,有关他是否辞职的流言没有停过,媒体也刊登过他有辞意,后来遭否认。但显然地,选举失利对于该党公职人员而言,的确是一个重担,到了现在,他明确宣布辞职了。

该次选举,依据选前几乎所有媒体和民调的分析,民眾第一关心的议题就是通货膨胀,也就是物价上涨。对于日本,物价是一个奇特的议题。日本从1990年房地产泡沫崩盘以来,经济陷入长期低成长,物价则出现长期不上涨或甚至下跌的现象,也就是俗称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对于消费不利。企业对于未来获利难于预期,连带使薪资难以上升,人民省吃俭用,不愿消费。那时日本还发生「资产负债表式的不景气」,就是一般人民和企业吃了房地产大幅跌价导致净值为负的苦头,大家急于偿还债务:人民不愿消费,企业不愿投资,只能靠政府增加公共支出维持需求。因此而来的市场不振与物价下跌,雪上加霜,导致消费更加低迷。

为扭转这种情形,日本央行长期採取无限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让利率为负。央行宣示的物价上涨目标为每年2%,并表明没达到目标前,宽松货币政策将持续下去。

这样的情形持续30年。对于日本经济的描述,从第一个「失去的十年」,到第二个,到第三个。大概到了2022年下半年,日本才正式脱离通货紧缩的困境,开始连续多月稳定出现3字头的年通货膨胀率,确定超越央行目标。该行也在去年第一季起让利率回到正数,缓步升高,不过还是接近零。

去年各月的年通货膨胀率,大概都在2与3%之间摆盪,但到了接近年底,真正的通货膨胀来了。12月的消费者物价比去年同期上升3.6%,今年元月则跃升为4%,一直到选前的5月,年增率没低过3.5%。

米是日本主食,当米价也开始大涨,就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据报导,主管粮食的日本农林水产部资料显示,光今年5月5日到11日之间的一周,全国约1千间超市每5公斤平均米价涨到4268日圆(约新台币891元),比前一周增加54日圆(约新台币11元),而接近去年同期的2倍。

真正的通货膨胀来时,理论上,大眾眼光会放在央行。但很奇特的是,日本媒体和政界的注意力,好像都没有在央行。如果在美国,通货膨胀忽然急遽上升,媒体一定会去採访联准会;若在英国,媒体一定会採访英格兰银行。但在日本,发生通货膨胀,媒体主要採访的不是央行,而是询问各政党有何政策。

有的在野党主张降低消费税,从现在的10%减半为5%,甚至降到零。和小党联合执政的最大党自民党的政策为何?不是降低消费税,而是「设法增加薪资」与「普发现金」。这样的政策回应对人民而言,恐怕比不上降低消费税:「增加薪资」是一张远期支票,不知何时可兑现;普发现金是一次性,魅力比不上消费税的永久性降低。当然,民眾关心的议题不止物价,还有移民政策、国际关系、关税谈判等,但和物价议题相比,差距甚远。

整体来看,物价也好,米价也好,以上故事都令人发出长期关心走向与最新发展不符,但调整却不及的感慨。长期关心物价是不是太低,一旦高物价真正来临时,好像未能即时反应。稻米有同样问题,政府长期关心的,是在稻米收购政策之下,稻米产量是否太多、售价是否太低导致农民收入不足,一旦反过来米价大涨,也措手不及。 (作者为行政院前政务委员)

#人民 #央行 #媒体 #长期 #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