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多年的新竹市国际展演中心完工遥遥无期,新竹市政府去年改採「设定地上权」方式发包,盼引入民间资源,但因规模太大,恐难吸引大型投资集团参与。随着《财划法》通过,竹市可分配到的财源大幅增加,市府有能力投入更完整的公共建设,已重新规画,设计将以艺文空间为首要考量。

国际展演中心统包案于2020年9月开工,但2022年10月起因统包商管理及施工品质不佳等,导致工程严重落后,最终于2023年5月终止契约。文化部先前考量工程重启期程难评估,不再保留补助款。

市府去年决定採取「设定地上权」方式发包,盼引入民间资源,但外界质疑其规模是达100亿的商城开发案,恐难吸引大型投资集团参与。

文化局表示,过去由于财政规模有限,原评估以「设定地上权」方式招商,作为该基地未来开发方式的选项之一,期望能透过引入民间资源,解决公共建设经费不足的难题,然而经过专业委员审慎研究分析后发现,若仅採「素地开发」模式,虽可收取较高权利金,但将导致基地完全转为商业使用,缺乏艺文设施与公共服务机能,与公益目标相悖。

随着《财划法》通过,竹市可分配到的财源大幅增加,市府有能力投入更完整的公共建设,也能重新启动国际展演中心的规画设计,确保艺文空间不仅存在,更将提升为兼具表演、展览、教育与城市文化推广的重要场域。

文化局指出,国际展演中心的重新规画,始终以「公共利益优先」为核心,并在「特定公用设施区」的土地使用分区规范下推动,将持续透过专业规画、公开透明程序,广纳各界建议,推动展演中心基地的整体开发。

文化局强调,市府的立场始终明确,艺文空间必须存在,公共利益绝不妥协,国际展演中心的重新规画,不仅是对过去方案的修正,更是对市民需求的积极回应。市府将以更宏观的视野、更充足的财源,以及更务实的规画,推动一座真正属于新竹市、代表城市精神的国际级展演中心。

#规模 #展演中心 #财源 #竹市 #公共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