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AI研究重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一篇「当前AI情况」,该团队调查了300家导入生成式AI的机构,总共投入300多亿美元,但有9成5的机构没有获得具体成果,只有5%的机构在营收上有获得回报。消息传出后,许多人开始担忧AI是否已经过热?是否会重现之前的达康泡沫。

这不是麻省理工学院第一次对AI的发展提出示警,该校教授Gary Gensle就曾多次阐述AI对金融市场将带来的风险。其主要论点是愈来愈多投资人使用AI作为投资决策工具,并且许多演算法使用相同的模式来训练,将造成大家同步买或同步卖的「羊群效应」。再加上目前高频交易的盛行,任何风声草动都将触发鉅额的交易,推升市场「闪崩」的风险。美国前财长叶伦、IMF与金融稳定委员会(FSB)都曾提出类的示警。

更值得重视的是,亚马逊、微软与Google等几家科技大厂更是AI风险放大器。因为一般金融机构不会自己开发AI运用技术,而是仰赖几家寡占地位的科技大厂。如果大多数金融机构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基础模型时,那么受AI偏见的衝击将更巨大,对供应商依赖的风险也愈大。

也就是说,这些科技大厂为金融业提供便捷的AI服务,加速了AI技术渗透到金融业,但也使得AI的风险扩大到系统层面,甚至对金融稳定性造成影响。

目前AI概念股的本益比与当年达康概念股的本益比低很多,例如当年雅虎、亚马逊与美国线上的本易比都超过一、两百倍,但目前辉达、微软大概只有40倍。但衡量股市是否过热的巴菲特指数(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值),目前大约225%,但达康泡沫最高时只有约150%。也就是说,与其说是AI概念股过热,不如说是股市过热。现在比较令人担心的是,愈来愈多人用AI决策来执行高频交易,可能加剧市场波动,特别是在股市过热的情况下。

因为AI驱动的演算法能够在毫秒内执行交易,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比人类更快。这种速度会在市场不确定或多个算法对相似信号作出反应时,导致价格的突然剧烈变化。同时AI又广泛用于实时分析新闻和社交媒体情绪,并基于正面或负面消息迅速做出交易决策。

尤其是在情绪出现剧烈变动时,AI会快速反应并放大市场情绪。特别是当多个AI算法基于相似的信号或数据集进行交易时,可能会产生反馈循环,加强市场的上涨或下跌趋势。这种行为会形成自我实现的模式,进而加剧价格波动。

基本上,一个稳健的市场应该同时存在有人看多,有人看空;有人买进,有人卖出。但由于使用AI作为投资决策工具时,许多演算法使用相同的模式来训练,造成大家同步买同步卖,加速追高杀低。这也是为什么Gary Gensler警告说:「如果大型科技公司垄断金融领域的人工智慧开发和应用,人工智慧可能会破坏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此外AI服务产业有大者恒大的倾向,很自然会成为由少数大型供应商主导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若是金融监理机关与金融机构也依赖相同的AI引擎进行分析与做决策,届时恐将因彼此的观点相同,而出现监理的盲点。

#同步 #决策 #算法 #机构 #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