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宣布的2025年诺贝尔生医奖由日本与美国共3名学者获得,其中日本大阪大学及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坂口志文的研究是3人中开先河的突破。日本至今已经获得31面诺贝尔奖章,尤其在科学领域频频获奖,雄厚的基础研究能力有目共睹。

1901年至2025年诺贝尔奖颁发歷史中,日本是亚洲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得主多半是大学的教授或研究人员,包括物理学奖12人、化学奖9人、生理学或医学奖6人等多达32名个人及组织。其中物理为最强项,包括最早以以核作用力理论基础预言介子存在的汤川秀树、证明微中子具有质量的梶田隆章、发明蓝萨发光二极体的赤崎勇与天野浩等。

除此之外,化学奖有研究化学反应过程的首位得主福井谦一、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吉野彰,以及因开发金属有机框架而在今年获奖的北川进等人。生理或医学奖有发现多样性抗体生成和遗传学原理的首位得主利根川进、发现外周免疫耐受而于今年获奖的坂口志文,以及发现以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本庶佑等人。

日本人是如何办到在科研领域屡屡突破?根据铭传大学生物科技学系副教授林翰佐刊登于《科学月刊》的分析文章「日本籍科学家近年屡获诺贝尔医学奖,是怎么办到的?」相较于台湾,日本人对科学学习比较热中,拥有比台湾人良好的阅读习惯。

林翰佐指出,日本的实验室文化具有相当的组织性,研究室的规模较台湾庞大,且每个团队中学术专业人员比例较高,得以集中科研动能针对有价值的研究,取得主要的学术成就。

#雄厚 #林翰 #发现 #志文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