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大里掩埋场位于低洼地带,地方质疑垃圾掩埋量增加到近40万吨,不分党派市议员担心颱风期间防水布破损、雨量过大恐导致污水外流等问题,要求市府加强监控检测,别让居民感到不安。环保局强调,放流水都有经过处理才会排放,防水布若异常能即时监测,目前正推动雨污分流工程,确保渗出水完整收集与处理。
台中市议会警消环卫委员会昨前往大里垃圾掩埋场考察,关心场区防汛整备与渗出水处理情况。市议员陈雅惠表示,大里掩埋场位处低洼地带,若雨势过大造成渗流水外流,后果不堪设想。
陈雅惠说,她要求市府强化监测与防汛应变机制,并建立即时监控与通报系统;她建议颱风期间应安排专人值守巡查,并将掩埋场监控影像与市府防灾中心连线,确保能第一时间处理异常。
市议员张芬郁指出,大里掩埋场垃圾量已达39.8万吨,市府虽推动将废弃物转化为固体再生燃料,但要到明年才能启用,垃圾打包计画也延宕,令居民不满。
张芬郁表示,放流水虽经处理,但呈淡茶色、每天排放约80吨,仍让民眾担心,应加强检测与改善,她同时要求地下水检测由每季改为每月,并增加微生物检测项目。市议员江和树认为放流水虽经处理,但底部仍有残渣,应送焚化炉处理,不应再堆回掩埋场。议员李天生则质疑,掩埋场长期使用,防水布恐有破损疑虑,要求环保局彻底检查。
环保局环设大队长蔡德一回应,目前掩埋场使用面积约4.5公顷,每日处理80吨渗出水,场区已启动雨污分流、底泥抽淤及搅拌机汰换等精进工程,地下水检测值均低于标准。
他表示,现场除作业区外,其余区域皆以覆土及黑网覆盖,减少异味与垃圾飞散,若防水布破损,监测系统可立即侦测;放流水部分皆经处理符合排放标准,针对处理后顏色偏深问题会再改善。
另,市府预计11月底启动垃圾打包计画,明年下半年配合固体再生燃料启用,盼有效解决垃圾堆积问题。文山焚化厂汰旧换新,目前与最优申请人「台泥达环文山合作联盟」议约中,预计118年完成首座新炉建造。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