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日前出席「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灵大会」,因涉及吴石列名,引发外界争议,或称郑敌我不分,或称郑歷史敏感度低,甚至连国民党内部也有所议论。然而,从整起事件大方向与政治歷史叙事的角度来看,郑丽文此行实是一个方向正确、初衷无虞、但细节处理欠佳的政治行动。
白色恐怖是台湾人民集体记忆中最沉痛的一页,然而民进党强行主导了其中的公共叙事与转型正义框架,让国民党在此议题的正义性上始终落于下风。而郑的出席追思会,本质上是想表达国民党对歷史受难者的尊重,传递「国民党承认威权歷史错误、也有人权意识」的讯息。此点对于国民党的形象转型,以及在中间选民和年轻世代心中的认同感,都是必要且关键的一步。
然而,致命败笔在于郑在细节掌握上的不足。吴石在追思会上被提及,使舆论焦点瞬间从白色恐怖受难者转向争议人物,随后媒体与网路社群的迅速放大,让郑的「不知情」回应尽显被动失能。
然而事情已经发生,郑丽文实应以此次秋祭事件为契机,一方面持续参与歷史追思、转型正义活动,向社会释放重视讯息;另一方面,清楚界定受难者范围,勿让政敌有见缝插针之机。
在大方向上,国民党仍必须将歷史叙事与民主、自由、人权结合,逐步建构出符合台湾人民期待的歷史定位,以逐步弥平在歷史认同上被民进党人长期打压丑化的弱势地位。
理解郑的此次赴祭最好的态度应是「宜粗不宜细」,仍是表达国民党对白色恐怖歷史事件的深重反省,过度批判不值得鼓励,实可到此休矣。(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