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三月,波城和剑桥的中国学生校际委员会(Chinese Intercollegiate Council)举办「中国之夜」,其中节目之一是由「兰集兄弟」负责男生合唱,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就读,来自台湾的刘容西召集了十数位同学以齐唱方式演唱中国歌曲,曲目包括岳飞词古调《满江红》,王维词黄永熙曲的《阳关三迭》,河南省民歌《一根扁担》,及一九五二年的电影《一家春》插曲《故乡》等四首,唱出当年游子思念遥远家国的内心深处。
这次演唱反应出乎意料的好,得到许多反响,显然在大波城有不少爱好唱歌的中国同学。在刘容西领导下,组织起以唱中国歌曲为主的学生组织,最早参与的包括何其建、刘树汉、刘武威等。定期的集会除了唱中文歌外,也给团员学习国语(普通话)的机会,又以社交活动增进友谊,「中国学生合唱团」就此创立。九月时麻省理工学院校方为了向「招待外国学生的本地家庭」(host family)至谢,举办音乐会。邀请合唱团参与,初试啼声;同年十一月举办联欢舞会(当年在美国称「混聚(mixer)」,即男女同学「混」集一堂),增加团员感情;次年二月首次组织全场音乐会。随后几年作了无数次的演出、舞会、郊游。除了在波城和剑桥演唱外,还远赴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和费城宾州大学表演。练唱定期在隔周星期五下午三点至五点,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中心相聚,完后部分团员到波城中国城共享晚餐。
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的第二年(一九六五─六六年),参加了刚组成的合唱团。次年赵如兰教授为了演讲中国民谣,需要几个懂音乐的中国同学唱几首被她音乐系同事谱成四部合唱的中国民谣。她听说了我们的合唱团,就邀请几个团员们能否为她在演讲时示范演唱。我们早就知道赵教授在哈佛任教,是赵元任先生的女儿,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卞学鐄教授的夫人。我们接到她邀请,觉得非常荣幸,连忙答应。几天后我们五人:除了我,还有就读于MIT土木工程系的何其建,化学系的庄润仪,哈佛法律学院的王启中,和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设计系刚获得硕士后在波城工作的荣念曾,到她家中练习。还记得示范的是《草原情歌》和《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和很少人知的两首广西民歌《无缘成双对》和《船已准备好》,都是赵教授音乐系的同事、作曲家兼哈佛合唱团指挥艾略特.福布斯(Elliot Forbes)所改编成的四部合唱。
这次示范演唱让团员们认识了赵教授,立即邀请她做合唱团顾问,她欣然答应。她讲述三十多年前她自己还是哈佛音乐系本科生时组织的「哈麻歌咏团」(她笑称别名是「蛤蟆歌咏团」),我们是重创和延续前辈们的活动。她经常请团员们全体到她家练唱兼大食会联欢,好几次我们演出担任客座指挥,介绍她父亲的歌给我们唱,如《海韵》、《江上撑船歌》,和美国作曲家朋友威廉.舒曼(William Schuman)的曲填上她自己的中文词的《锣鼓歌》等。赵教授从创团不久就成为合唱团的内涵精神、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认识赵教授是我个人一生的转捩点,一九六九年我在MIT毕业获得博士后就进入哈佛攻读音乐学,拜赵教授为师,放弃了科学殿堂,跨进艺术之门,这是题外话。(四之三,摘自762期《传记文学》)更多精彩内容请免费下载《翻爆》APP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