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物流,同样地运用在产业零组件的生产装配上。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链,尤其珠三角,经由完善的交通配送系统,物联网的数量品类控制、配送,已建立起上下游零组件,生产或供应零库存的目标。这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供应链。

比薪资更重要的成本

中国大陆固然必须面对日渐增加的薪资支出,以致提高生产成本;但是完整的供应链,精细的分工,所争取到的时效,所降低的成本,加上足够资质的作业员,以保持产品的良率,才是企业经营考量的真成本。否则,再低的工资,不正常的作息就业习惯,无法保持产品良率,再加上缺乏产业链供应的效率,付出的成本,更高于薪资的差异。

一样的产品,中国大陆的成本,硬是低于其他地区;一样的工人,义务教育普及的中国,更能提供可训练的熟工,创出良率更高的产品。更重要的还有人数庞大,源源供给的工程师。大陆每年理工科毕业的准工程师人数,超过美国、日本、欧洲及印度的总和。一位在大陆设厂的台商说:「印度每年度的工程师数量,都应付不了我公司的需要。」可为佐证。

产业的成长,可吸收全球资金,再加上中国的高储蓄,可提供充足的国内资金。在中国大陆发展,不会欠缺资金,更重要的是,还有不断扩张成长的市场。

二○二○年,受疫情影响,消费市场受创,但至少到了二○二一年,消费市场将达四○兆人民币,这绝对是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将是美日的两倍量,而且大量喷发、多点喷发。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企业家逐利而来去,可以想像全世界最大的需求者、供给者,及最高效率提升的三大动力,中国必然产生极大、极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依联合国分类,工业大类四一项、中类二○七项、小类六六六二项,中国大陆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产业类别的国家。我们似乎可建构以下的蓝图:

「工业类齐全」+「完整产业链」+「超大规模」+「超高效率」+「超低成本」+「充分人才」+「市场成长」+「资金充裕」=充实的经济活力。

这些条件总汇于一国者,唯中国也。

发展优势

中国仍是一个开发中国家,超大人口的消费市场及生产力,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再大的总量,除以十四亿人口之后,和已开发国家相比,仍有一大段尚须努力的目标。假设有朝一日,中国人平均拥有的生存、生活综合条件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多时,乘上十四亿,那又是另一个令人多震惊的总量。这就是今天中国的实情,也是明日中国的可能。

一、极大尚待发展的时空优势

◎时间优势

以北京规划的目标为例,从二○二○年开始,到二○二五年,五年内由生产大国迈向生产强国,产业由量到质的提升。以产业的转型,产能的外移(溢)二大项,就有极大的施展空间。再用十五年的时间,于二○三五年进入已开发国家;三十年的时间,于二○五○年,达到现代化强国。即你我可预见的未来,至少再经歷三十年的发展,才能将十四亿人口大国,达到较成熟的目标。这三十年,就是发展的时间优势。

就目前而言,大陆绝不是「厉害的我的国」,对内仍只是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对外则是,最大最强的开发中国家。不论对内对外,都要靠时间累积实力,以达目标。换言之,拥有三十年不断成长上升的过程,就是时间的优势。

◎空间优势

沿海省份,北、上、广、深是璀璨的明珠,但与世界诸多发展成熟的大都会相比,如日本关东地区的东京、关西地区的大阪;美国加州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州纽约、德州休斯顿、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北、上、广、深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待努力开发。

与美、日、德相比,中国大陆的发展空间,有广阔的中西部,有与东协邻近的东南部,而且国内尚有数不清的二线、三线城市、城乡地区;可知尚待发展的空间,说有多大,就有多大。

总之,未来三十年以上的时间长度,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广度,足供有意有心者,努力挥洒。

(待续)

#中国 #发展 #优势 #时间 #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