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膨压力加剧,连续数月公布的消费物价指数(CPI)都创下近年新高。最新的CPI较去年同期急升5.4%,为2008年8月以来最高。而更受联准会关注的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则上升4.5%,更创下近30年纪录!

导致物价飞升的趋势包括人口老化及疫情等因,。不过前者是慢性的长期影响,后者则属短期衝击。真正关键的中期因素,可能是美国前总统川普至现今拜登总统所推动的美中对抗战略。

全球化年代以来,跨国企业争相建立全球供应链,寻找最便宜的原料、产品、物流与劳动力,惠及美国核心CPI于1990至2019年的30年间仅升18%。不过,近年贫富悬殊加剧助长民粹主义萌芽,反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崛起,逆转了全球化进程。川普对中国大陆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等组合拳,而拜登延续这些关税壁垒政策,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徵收的关税平均超过19%,较以往高出5倍。

贸易缔造双赢,而贸易战则导致双输。因为贸易是基于比较利益法则,出于互利、自愿原则而产生。反之,政府制造的人为干扰,只会徒然制造损及效率的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固然,实力强的一方可以在贸易战中牺牲短期利益,逼迫对方屈服,以汲取更大的利益。然而,美国开徵1年多的关税以来,不仅无损中国货物出口到美国的增长,反而还推升了美国的通膨。因此,在通膨阴影下,美国财长叶伦终于松口,放出检讨关税壁垒的风向球。

叶伦上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表示,拜登政府仍在审查去年初签署的中美首阶段贸易协议,认为协议未能解决两国之间的基本问题;同时认为对价值3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徵的关税,可能损害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拜登上任歷时已7个月,财经官员从原先对中贸易的强硬立场,一转到上周叶伦的「检讨」风声,显示美国对发动损人不利己的贸易战有改弦易辙的迹象。

事实上,需要检讨的不仅是自伤伤人、无济于事的关税措施,更应包括美中脱鉤的对抗思维。美国国内矛盾繁多:金融军工独大、实体经济空洞、财政赤字恶化、种族衝突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党派对立严重等各种问题歷歷在目,显示霸权黄昏的影子。对外合作互利,对内调养生息,才有助于美国政经文化影响力的延续。不思此道,却想以打击竞争对手的方式求胜,恐怕必然走向事与愿违的结果。

以量化的数据来说,「美国全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今年出版的《瞭解美中脱鉤》(UNDERSTANDING U.S.-CHINA DECOUPLING: Macro Trends and Industry Impacts)报告,为脱鉤会替美国带来多大损失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分析。不仅对总体损失提出评估,对航空、半导体、化工、医疗器材等个别行业的损失也有具体的详尽分析。

损失多大,当然看脱鉤程度多深而定。假若只是对华进口货物都加25%的关税,而非完全脱鉤,直接损失已经非常巨大。全美每年GDP会因此减少1900亿美元。何况,美中经贸关系并不只于贸易,若美国在大陆的投资额因脱鉤而导致要把在华资产卖掉一半,每年的投资盈利便要减少250亿美元。美国的服务业出口也会减少,每年少掉150亿至300亿美元。这些都是每年的损失,积累起来的金额更为可观。

对美国半导体产业而言,脱鉤会酿成全球科技供应链的衝击,导致一些外国厂商「去美国化」。中国会寻求自给自足,而失去大陆市场会使美国半导体行业整体产出损失高达540亿至1240亿美元,研发经费与资本支出都受影响,从而影响10万人以上的工作岗位消失。

从基层百姓的立场,多数人期待的并非是世界第一的虚名,而是生活逐年改善,下一代「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心愿。美国全国商会的计算虽然貌似从商界利益出发,但其实影响的更是千千万万人民的安稳生活。放弃霸权思维,学会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但是美国人之福,也更是全人类之幸。(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美国 #损失 #CPI #导致 #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