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五月中本土新冠疫情大爆发后,在野党或地方政府皆针对过去的防疫缺失及未来的防疫规画,与执政党及中央政府争夺政策话语权。在这两个多月的政治攻防里,究竟谁失了分?谁得了分?
儘管防疫理应是一个科学问题,但人类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时,所能做的任何举措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就连发明了疫苗也不确定是否真的有效果,或即使证明了有效果,也无法确知是否存在长期的副作用。在这样不确定的状况下,过去一年半以来,世界各民主国家政治分歧的现象都更加剧烈,毕竟没人能够很确切地说出某个政策一定有效,且政策在实际执行时又往往需因地制宜,自然让防疫措施产生诸多争辩,甚至出现政治凌驾科学专业的情形。总之,当人们透过自身的政治滤镜来检视防疫措施时,原本专业的公卫问题也成了政治问题。
在今年五月之前台湾一直是全球防疫的模范生,中央政府的各项防疫措施虽然偶尔受到挑战,但因为疫情始终控制得宜,各种挑战的声音一直无法成为气候,连带使得蔡英文政府享有极高的施政满意度。当疫情出现破口后,原本的措施自然受到检视,民眾不满意的声浪也随之而来。因此过去两个月的各类型民调皆显示,不论是卫福部长陈时中的满意度,或是以蔡英文总统为首的政府施政满意度,甚至民进党的支持度,都有明显下滑的迹象。
不过,根据政大选研之友协会在五月底所做的网路调查显示,即使当时在疫情高峰期,但仍有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台湾的防疫表现与一般国家相比仍然比较好。当然,透过网路调查结果来推论整个母体需要特别注意,但至少显示诸多民眾仍未对台湾的防疫作为彻底失望,对于未来的防疫措施也仍有信心。因此近来台湾疫情受到控制,可以想见整个绿营执政团队的支持度已获得支撑点。
总之,这两个月的疫情大爆发的确让陈时中跌下神坛,也让绿营的施政满意度重挫,但不是无量下跌,而是回到「执政vs.在野」对抗的基本面。且由于防疫政策已高度政治化,未来即使台湾的防疫绩效重新站上先前的高标准,执政团队的满意度顶多微幅提升,要回到过去动辄六、七成的满意度几乎不可能。整体来说,民进党政府在过去两个月是失分的。
那究竟是谁得分了?基本上,不分蓝绿,各个地方政府首长都有加分。疫情爆发后,各级地方政府肩负起防疫政策执行的角色,在防疫战争当中的存在感大增。现在疫情要是控制得好,已不完全是中央政府的功劳,地方政府也是每天以该地区「+0」做为战功,加上疫苗施打同样由地方政府执行,于是地方政府有更多向民眾「邀功」、甚至利用疫苗「绑桩」的机会。至于疫情的重灾区双北,两位属于在野党的市长更是频频挑战中央的政策,防疫话语权大增。因此即使处在疫情最严峻的地方,两位市长的支持度并没有显着下滑,甚至有上升的迹象,成为对抗执政团队的领头羊。
进一步从政党竞争的角度来看,近来讨论最多的莫过于民眾党是否随着柯文哲市长的声量大涨而获利?或国民党是否因民眾党的崛起被边缘化?还是国民党的声势趁着民进党支持度下滑而有所提升?事实上,柯文哲长期以来在全台就有约20%的支持度,这也是为何2019年时,两大主要政党在总统民调初选当中,都把柯市长纳入并列为假想敌的主因。不过,柯市长始终未能成功地将民眾对他个人的支持度,转化成他属意的候选人、或其所创政党的支持度。的确,近来有些民调显示,民眾党的支持度似乎有上涨的迹象,但这样透过柯文哲拉抬政党支持度的趋势是否能持续下去,抑或只是短期的现象,其实现在还很难评估。至于国民党在这场防疫战争中,显然是获利最少的。不论从网路声量或是民调支持度来看,即使不失分,但也没能得分。
从过往经验来看,台湾政党的支持度其实都需要政治明星来拉抬,而不是政党来拉抬政治人物,就像约20年前的宋楚瑜之于亲民党、2008年的马英九之于国民党、及2016年的蔡英文之于民进党一般,政治明星的支持度一定要比政党的支持度要高,也才能替党在一对一的选战中争取中间选民,开疆拓土。国民党下一个政治明星在哪?又这个政治明星是否能和党连结在一起达到拉抬的效果?这两项因素或许是未来国民党支持度能否真正提升的关键。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暨政治系副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