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拜登政府拟在2022年发布《核姿态评估报告》,传言可能一改过去立场转而採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加上根据日媒报导,含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在内的部分美国前官员与专家学者透过公开信,要求日本各政党不要反对美国此举。传闻可信度并不低,但本质上均无碍于美国本身「随时」使用核武的自由度,美国真正的目的是透过增加道德承诺,试探真正的核对手真实核武状态,以及保留「引蛇出洞」的战争空间,绝不是为了「世界和平」。

事实是该议题讨论多年,欧巴马时代早有倡议,但一直到了年初,美国新上任的国防部副部长兼美国核武器政策主管凯瑟琳-希克斯明确表示,拜登当局拒绝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策。可见该政策是因时因地制宜的权宜策略,而非为了和平或某种道德高度非建立不可的政治教条,必须辨明。

讨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能否真正落实作为美国军事行为规范是毫无意义的,真相是「强者做他们想做的,弱者承受他们必须的承受的。」真正要了解的是在不考虑美国不履行承诺的情况下,讨论美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内涵是拥核国家只会在敌人使用核武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核武器反击,而不在紧急危机前首先使用核武。也就是一种相互保证毁灭的「再保证」。

但该内涵同样有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解释空间,究竟何为核武的概念,在随着各种小型化的小当量核武器问世后,有了各说各话的疑虑,而该原则是否适用于敌国以常规武器攻击我准核武设施甚至是大型民生设施的状况,同样存在着难以厘清的思维。例如有敌国以弹道飞弹搭载常规弹药,而非以洲际飞弹搭载核子弹药攻击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届时是否在美国的保证范围?也就是当传闻中的「航母杀手」东风-21D和东风-26B朝着美国核动力航母攻击时,美国会不启动核武反击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此倘若美国此次真的实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反而该让人忧心原本被讥称不可能使用弹道飞弹精准攻击航母的军事笑话,原来是真实可行的军事手段。由此角度延伸,美国此举一旦在内涵上有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增加,恐怕是美国已设定未来几年在西太平洋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为了让敌国在动武选择上投鼠忌器而设下的障碍。

换言之,倘若美国补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内涵,台湾反而要担心几年内战事发生的可能,否则美国根本不需为攻击航母等于核报復划定红线。又反过来假设中国的航母杀手是可实战化的武器,美国的作法等于要求中国自断一手再来搏斗,中国岂会照办?

因此说穿了,该政策只是美国为了形成对可能的对手在战争的能力与意图上,一种无形的制约,而不是为了避免战争。但如此操作反而可能使核战争意外爆发,因为互信不足的双方,在情势紧急下为了确保胜利可能,难保不会採取以战止战的攻击策略,挑战敌国的真实底线,期望一个都快输掉战争的核国家,去遵守对方补充的战争游戏规则可行吗?答案可想而知。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美国 #不首先使用核武 #核武 #内涵 #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