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香港人民因抵制《送中条例》走上街头时,台湾就出现「今港明台」的警告,最终成功地影响了总统选举的走向。这两个月阿富汗的变局,台湾也立刻涌现「今阿明台」的忧虑,会不会、多大程度影响台湾的战略,我们很快就知道。
台湾香港化,担心的是被同一个强权介入。台湾阿富汗化,担心的是被同一个强权背离。两种对比,都有人强烈反对,只是赞成和反对类比的,刚好是政治上对立的两个阵营(蓝绿换位),而且反对前一类比者,都赞成后一类比;赞成前一类比者,又都反对后一类比。
可否类比的分析其实都可借来套用,从而逻辑上既不介入也未背离,或既介入又背离的可能性至少一样高。实际的结果却是在什么都还没发生时,台湾已经在绘声绘影的担心中做成了决定。存在先于本质,这就是我们民主政治荒谬之处。
从台湾的多角镜看香港,特别不真实之处就在我们其实都读到《基本法》为香港政治改革提供的可能性(循序渐进),也完全可以预见衝破这些可能性,必然赔上原来已有的人权和法治,选择权就在多数香港人的手上。
他们改变了过去20多年的选择,勇敢的结果就是《香港国安法》通过,黎智英入狱,民阵解散,没有任何一点意外。却也正因为在意料之中,这些都不再是台湾媒体头条,也早已失去网路的关注,谁还管什么「今港明台」?
阿富汗悲剧的荒谬则见于8月25日《纽约时报》一篇阿军指挥将领的投书,主要在回应拜登总统「美军无须为不愿为自己而战的阿富汗战斗乃至死亡」的说法,他的辩护是「阿富汗不是不愿为自己而战,是伙伴不打了」。原来美国介入的精确前提是阿富汗人不管美国打不打都愿意打到底,而阿富汗军人打不打的前提却刚好是美军愿意一起打,结果就是各自一走了之。
这让我立刻想到立法院朝野辩论的主题是「可以撑到第几天」,而街访年轻人的普遍态度则是坚决捍卫台湾价值,但反对改回徵兵。大家都理直气壮,大不了以后《纽时》见!
存在主义的文学明显已经过时,但政治变得特别的存在主义。现在冀望政客们回到政治的本质,竟然会因天真而脸红。政治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在各种条件、追求目标不同的政治体之间,摸清彼此的底线,儘可能做换位思考,让自己在最有利的时间行动,以最小的成本一步步实现目标。仔细想想,两岸要做的其实也就是这么多,台湾不会变成香港,也一定不是阿富汗。
两岸其实都不想兵戎相见,但也都有不可跨越的底线。台湾的底线是自由民主的宪政秩序,中国大陆的底线是台湾不可分裂出去。中国大陆对前者不以为然,但基于歷史不能不表现一定的宽容;台湾的民进党政府对后者不以为然,但宪法又排除了从事实走向法理台独的可能性。因此和平相持的空间一直都不小,至少对信仰民主的台湾而言,我认为人民可以不断质问政府:为什么一定要挑起一场不想打又打不赢的战争?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并任副院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