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视年度大戏《斯卡罗》播出后引发服膺美国的舆论批判,南韩片商申请《金刚川》上檔也因美化中国掀起国内反弹,由于涉及歷史书写的角色主体,除了造成「影视涵化」的意识形态,也隐含了主流与回响效果的政治正确。

犹太裔学者葛伯纳提出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主要用来研究电视效果,认为它取代了人们的其他活动,成为意识、观念、资讯的主要来源,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同以上两部影视创作,对外产生服从的「意见主流」,对内形塑狭隘的「个人经验」。

《斯卡罗》编剧刻意营造剧中不同派系争权夺位,从闽南、客家、马卡道族以及清朝之间的恩怨情仇,却将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过度美化,完全已将「洋人殖民」看成「文明建立」,从史学观点看已经沦为服膺美国的政治正确。

《金刚川》则是描述韩战中的「金城战役」,中共为了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却将参与侵略战争的共军描述为英雄,从戏中情节「志愿军战士们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遭到批判就是南韩「美化中国」的磕头外交。

影视媒体担任一种直接有效的传播工具,翻拍曾经发生存在的歷史事件,「影视政治」遭客体化的建构结果,便会聚焦作者本身的诠释角度,透过镜头语言进而说服阅听大眾。此时的影像不单只有再现功能,还有一定程度的叙事能力,而将观点立场潜移默化在影像内容,形塑了我们观看事件的方式,进而发挥它的政治效果。一旦个人意识主张凌驾歷史价值,自然引发社会舆论对其作品的文本检视,认为影像叙事的政治力量,带给了阅听大眾偏离解读。

当「影视政治」企图改变特定人物并且影响客观歷史,其实也伤害了国家民族的既有情感,从导演主观改编的歷史框架,目的是让观眾接收讯息而潜移默化,不是产生外在的先天歧视,就是造成个人的后天误解。

「影视政治」的美化效应不该流于政治正确,创作怎能完全偏离史实,甚至带有特定意识形态,而让《斯卡罗》与《金刚川》走入文化殖民的悲剧。

(作者为新闻研究所博士班学生)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影视 #斯卡罗 #金刚 #歷史 #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