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起自共军杨成武兵团于11月29日进攻张家口,至1949年1月31,日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指挥的部队撤出北平,接受中共的改编为止,为时64天。

辽渖战役结束,下一目标便是平津,在辽渖战役结束的第3天,即11月4日晚,蒋介石召集高级将领会商,到会者有国防部长何应钦,及傅作义、张治中、刘斐、邓文仪、徐永昌等,首先蒋说明共党已得东北,苏联直接支持下之李立三,林彪等,必先趋热河,继而察绥,然后再对平津。蒋氏此一判断误矣。

即由何应钦报告傍晚国防部会议情形,关于华北方面之拟议:

对华北军事咸主上计,撤青岛与徐州,联合攻击陈毅股(在山东);中计撤海州以助徐州;下计放弃平津,撤察绥,但希望西北军队(按应指傅军)撤西北,而其他军队(按应指中央军)撤华中。

何报告毕,傅作义问刘斐意见如何?刘斐谓如能以天津作根据,南下过黄河,可与徐州、青岛合攻陈毅,亦为胜图:因吾人船少,大军无法输送。但如西去,在大同能与太原打通,亦可持久。且云以彼观察,可能林彪军先来平津,聂荣臻股向察绥。邓文仪谓天津只有20日粮,北平亦仅1月粮,此两地400万人口粮食即成问题,所以北平学生已在主张应宣布北平为不设防城。最近共方广播即将以大量空军轰北平,因之人心更为震动,意即北平难守也。

蒋介石问徐永昌对将来华北军事作战有何意见?徐以为敌人作战不需后路,我则无此素养,必须保有可恃的后路,官兵心情方安。所以在绥远、包头及其以西也好,在青岛也好,须及早切实计画而预为之备。军心既固,作战自然有力而可持久。至由津指济,固为胜着,但敌今时交通实较我为便,如为黄河所限,又有大敌据守,后路未见固也。蒋亦以黄河阻碍太大。蒋氏显然同意徐的最后意见。

会议情形,据张治中回忆:是日晚餐后,谈平津问题,主要是何应钦表示主张撤退平津兵力,全部南下,或部分撤到察绥,部分南下。傅紧皱着眉头,露出不安的神态。蒋问傅的意见,傅连说:「很困难,很困难!」蒋看这情形,只得说:「明天再谈。」次日上午,蒋约张治中谈话,询其意见,张说:「这个仗绝对不能再打下去了」,并主张由蒋来倡导和平。蒋谓:「要和我就得下野,但是现在不是我下野的时候。」张说:「现在如果不讲和,将来我们一定失败。」蒋云:「革命党人是不怕失败的」。并告诉张以后不要再谈和平的事。

张治中与共谋和之意,乃为与中共「划疆而治」。此与马歇尔之最后计画相近。蒋以为「此为必不可能之事」。

同日,蒋再约傅商谈,告以华北必须固守,非万不得已不得放弃,并以全权任其决定。蒋于6日召见何应钦、顾祝同商华北军事方略,决令傅固守,并增加其兵力。继与傅谈,说明华北不能放弃,并以全权交彼,切勿有所顾虑。

以上何应钦报告之国防部所议三计,结果是採取中计,即为两日后(11月6日)淮海战役的开始。刘斐判断林彪军先来平津,则至准确,其对华北国军西撤或南下的意见,则为上、下两计。而徐氏的意见,对部队的安全,多所顾虑,倾向审慎。最后的办法,是蒋之必须固守华北。

盖此时共军提前发动淮海战役,蒋之决定固守华北,显为减轻淮海战役之压力。可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后事实证明这个办法失败甚惨,华北全军覆没。

【未完待续,蒋世安专栏每周四刊出】

#华北 #意见 #平津 #战役 #何应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