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凭观察拜登与习近平的一次3小时会谈,就想推测美、中关系未来的走势,可能跟注视水晶球寻找答案的结果差不多。
元首外交,是最高层级的外交活动,当然值得关注,但主戏前、后一连串的较低阶外交人员、军方、与商务代表的言行与作为,都必需要一齐放进雷达屏幕之内来观察。换言之,就是观察的「时间轴」要拉长,才可能看清两强的大战略目标与变迁。外交活动的目的有两层:「确认意图」与「解决分歧」。
譬如:拜登2月10日致电习近平的寒暄、3月18日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与中国外长王毅,在阿拉斯加面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的「严厉斥责」、7月26日美国副国务卿雪蔓一波三折访问天津得到中方的「三条底线」+「两份清单」、8月31日中国新任驻美大使秦刚的公开谈话、9月10日拜登再度致电习近平的会谈、一直到10月6日杨洁篪与苏利文在瑞士的会面,都是双方处于确认彼此意图的阶段,最终目的则是解决分歧。
有些较低阶的分歧在确认意图的过程中就可能先得到解决。譬如9月24日,华为财务长孟晚舟在加拿大获释,两名在中国关押甚至判刑的加拿大公民立刻也重获自由。有媒体称之为「人质外交」。
按国际政治大师摩根索(Morgenthau)的理论,外交,做为重要国家权力要素之一,「确认意图」与「解决分歧」的根本目标仍然是「运用和平的方法增进国家利益」,必需依据可运用的资源,决定己方国家应追求的目标,同时,评估对手国家的资源与目标,再决定不同的目标能否「相容」,以寻找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分歧。而方法不外乎:说服、妥协与武力威胁。注意,是武力威胁,而非武力运用,真要开打,是国防部长的工作,不是外交部长。
哈佛大学教授奈伊创造「软实力」与「巧实力」的概念,认为据此可以说服对手国。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看这两种「力」的基础还是综合国力。譬如台海问题,中国大陆的目标是「祖国统一」,美国的目标是维持和平现状,这两个目标如果不能相容,美国能仅靠「说服」就改变中共的目标吗?
当然,摩根索也主张:一个国家若订定其实没有力量达成的目标,不必然、但就有可能引发战争,因为国内总有狂热份子推波助澜。大陆环球时报与网上大量所谓「小粉红」日復一日的叫嚣,看过吧?不过中共官方尚能严密掌控网路,控制此类鹰派言论在虚拟空间的涨落,反过来利用为推动政策工具。重点是,中国现在仍无万全把握主动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但目标已订,所以必需积蓄各种资源,追求足以匹配目标的国家综合实力。换言之,先崛起再说。
说服之外,还有妥协与武力威胁两个方法。譬如,习近平针对「台湾问题」在拜习会中说出「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挑衅,甚至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採取断然措施」,就是一种武力威胁。领导人都说了,鹰派大受鼓舞。
只是,比较起来,外交更讲究妥协,也就是非核心利益的交换,这就是有人担心台湾会成为美中交易筹码的「学理依据」,而实务上也早有此建议:希拉蕊在担任国务卿任内的2011年底,就曾接获顾问「向中国要求以放弃台湾交换美国欠债一笔勾销」的建议,这名当时的顾问就是现在的苏利文。不知他换了位置后,想法改变了吗?
上述那种以台湾为主题的妥协有点吓人,还好,还可以有很多别种妥协,只是在创意出现之前,双方也不能閒着,都得释放一些讯号,为下一阶段的谈判妥协「铺陈」。
譬如:10月11日,一名中国情报官员在比利时被逮捕并「史无前例」地被引渡到美国,他将以从事经济间谍活动为由被起诉。11月7日,美国海军研究协会(USNI)发布新闻,指出中国军方在新疆沙漠建造美国海军军舰形状的活动标靶,两天后,又发现第二个美舰标靶。
有时,释放的讯号会是为了和缓情势,而非升高对立。譬如前面提到的苏利文,11月7日在拜习会前一周-接受CNN专访,承认「美国之前寻求根本改变中国体制,是一个错误」,拜登政府不会这么做了。美、中或任何两个大国互动,都常出现双方关系像跳交际舞般「前进一步、后退一步」的现象,因为牵涉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必需长期又深广的观察。
结论是:追求和平仍是人们普遍的美好愿望,担心战争会发生是必要的准备,但叫嚣动武,就是其心可诛了。外交,加油!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