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板青论文奖首奖(第二名,第一名从缺)得奖论文〈由荷售我潜艇到美拒售F-X战斗机谈起〉,讨论的是我国的军事採购问题,得奖者就是杨正华;有3篇关心台湾的经济发展,郑默〈热门新闻──日货的设限〉讨论的是我国对日本货物进口设限的问题,林乔平〈日本第一〉讨论日本经济成功的因素,以上两篇并列第三名,佳作是王文雄的〈观中日贸易逆差问题〉,探讨台日贸易逆差;另有一篇佳作,是沈晓志写的〈端正选风之我见──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讨论的是选举文化的问题。
我主编的第37期《春秋》专栏,则讨论中国的疆界问题,虽然带有幼稚的中华民族主义情绪,但就是那种爱国主义,终于使我的国家认同根植于我们中华民国的民主疆界。
那三届板青小说展的得奖小说主题,则也竟有涉及深刻的歷史印记者,如第三届37期有袁德扬的〈兰阳雨〉,以台湾光復初期佃农问题为背景,明显带有1960年代乡土文学风格的遗绪,第一届第35期櫺格的〈长相思,在长安〉,以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冷战结构下的两岸关系为背景,描写台湾外省人的国家认同问题,思考的层面既深且广。
你可见到当时有一些高中生的思维很敏锐,能观察到社会国家的微妙变化。对管控思想的人来说,这就是要来管制的对象。由于新校长和安维秘书要控制校刊,所以导致板青被迫关门改组,学校先派任图书馆主任萧碧振接替转到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任教的杨鸿铭担任《板中青年》指导老师,然后以尤文治、萧碧振和训育组长王英夫为中心,找了一些老师做样板成立了《板中青年》编审委员会,其下才是改组后的《板中青年》编辑委员会。
我们这些原来的编辑委员,全被扫地出门,但我们不愿就此解散,所以又私下筹组了板青艺文社,打算自己出版刊物,延续板青自由创作的香火。原本的板青社员来源有两个:一是自愿加入,二是由国文老师推荐的人选,后来由学校新招的板青社员的甄选条件却变成是不是「乖乖牌」,里面就有原本旧板青,事发后和我们保持距离的学弟。
板中一向执台北县高中文坛的牛耳,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台北县团务指导委员会所主办的《青年世纪》季刊,每一期大概一半文章都是由板中人包办,特别是板青人。我最高记录是一期刊出3篇作品。
《青年世纪》大胆起用復兴高级商工职业学校美术工艺科的学生翁国钧(翁翁)担任美术编辑,把阅读变成一种视觉的飨宴、身心的享受,是救国团青年刊物风格的革命,很受到文艺青年的喜爱,所以我们很喜欢在那里投稿。
当时救国团所办的全国性文学刊物《幼狮文艺》要策划全国各县市的高中青年文选,第一辑就是从台湾第一大县台北县青年文选做起。
救国团透过台北县团委会及其所办的《青年世纪》季刊向板中邀稿,训导主任卢鼎南还是找上我们这些旧板青来写稿,我们十几个旧板青成员除了交给救国团十几篇作品让他们去挑选之外,另外又凑了一些作品,自己誊写抄录制作为合集《清心集》,希望在民国72年12月24日当天出刊,作为板青艺文社的创社之作。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博士、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兼任副教授)
【未完待续,曾建元专栏每周五刊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