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梅克尔将结束长达16年的任期,不愧为战后欧洲乃至世界歷史传奇人物。梅克尔卸任前仍念念不忘中国,与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举行气氛友好的视讯会晤,并建议新任德国政府务实处理德中关系。在西方「新冷战」思潮下,德国新政府对中政策调整似乎不可避免,但至少会保持节制,这进一步突显出梅克尔政治遗产的宝贵。
首先,梅克尔任内稳健的财经和工业政策,避免了德国经济追随英美「脱实向虚」的错误倾向,这对世界经济具有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政治经济学存在「景气循环理论」,意即民主政治的选举周期,往往与经济景气挂鉤,执政者为求连任,通常在选前大开政治支票、刺激经济,但对整体经济结构并无助益。2006年梅克尔就任总理后,德国GDP从不到3兆美金成长到接近4兆美金,并且从容度过金融海啸、欧债危机以及去年疫情的考验。
关键的是,德国制造业仍然占据国民经济接近3成,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3.7%处于较低水准,远低于美国的8%以及中国大陆的10%。由此可知,梅克尔任内「重实业、稳金融」的政策导向,避免了金融资本主义体制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恶性循环。因此,近期学界将对岸「打压资本」和「监管经济」一连串政治动作,解读为对德国模式的借鉴,似有其道理。
其次,梅克尔任内德国发挥具公信力的国际事务斡旋者角色,本质是顺应并尊重冷战后「文明国家」重新崛起的歷史潮流,并助推欧洲真正形成「同一个声音」。梅克尔在位的16年,恰好见证并参与了21世纪初的三大歷史转折:中国崛起、伊斯兰世界反抗西方、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兴起。在这个过程中,德国才是真正彰显「巧实力」的典范,成为新的世界政治版图的塑造者。
若以更宏大的歷史纵深观察,1990年代由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只不过是苏联解体、冷战终结后西方自由阵营分享「战利品」的过渡期而已。歷经20年之久的演变,当今世界出现了以AUKUS为核心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以德法为核心及以欧盟为平台的「欧陆文明」、以突厥国家组织建立为标志的「泛突厥─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东亚文明」五大板块。梅克尔最亮眼的3项外交成绩,第一是坦然接受并充分利用中国崛起,第二是坚定树立起欧盟独立于英美的对外路线和价值判断,第三是向伊斯兰世界表达良善态度,包括参与伊核谈判、以及顶住压力接纳中东难民。这3项并非互相孤立,联繫起来就能看到,梅克尔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努力。
作为一位女性领导人,梅克尔透过亲身证明了长期执政并非是「强人」专利,在优质政治制度的保障之下,「常人」同样能够长治久安。盘点世界主要实权元首的任期,普丁在位21年、艾尔段掌权18年、安倍晋三前后累加也有9年,而在位16年的梅克尔却很难与「强人」二字挂鉤,不仅因其亲和力始终不带「政客」作秀味道,更是凭藉这次华丽转身赢得国际社会一致讚赏,这恐怕是除了宝贵的战略和政治遗产之余,梅克尔留给世人更深邃的思想财富吧!
(作者为智库研究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