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有位陈姓企业家,很喜乐献爱心,捐了不少钱。但是他行善十分高调,他可以将善款,一捆捆的堆起来,像一座小墙,他站在前面发善款,并供媒体拍照,十分开心。许多人认为他是高调行善,制造大慈善家假相,并非真的心中有爱,引来不少批评。
批评他人,自己不动
有年他来台湾,以类似方式献爱心发钞票,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这种好题材的新闻。有不少媒体来访问我,似乎希望我能高调的批判一下陈先生。但我的回应,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我说陈老板献爱心的钱是他辛苦赚来的,用来帮助穷困,即使有些高调,那又如何?
我们行善,只要善款来得适当,对受助人给予应有的尊重,扶贫解困效果都一样,这样的善款,这样的善行,多多益善。
如果大家觉得陈先生高调行善,有所不妥,那你自己有没有低调行善过呢?甚么高调低调,有些人是一调也不调,唯一的调就是他那两片嘴皮,手中的那枝笔,把人家说得一文不值。如果企业大老板、有钱人都能像陈先生一样,即使高调又何妨。不少人自己铁公鸡一毛不拔,但数说别人时,俨然自己是圣人一样。
有的企业献爱心,十分低调,生怕被别人扣上是为打「企业形象」的帽子。其实打企业形象有何不妥,总比花大钱,穷登广告或贿赂媒体,作有利报导来得好吧!
为善人知,鼓励行善
中国古话总喜欢说「为善不欲人知」。好像「为善不欲人知」是高尚的,「为善欲人知」似乎就有欠高尚,请问为甚么?做了好事,知道的人愈多,当事人固有荣誉,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善行可以感染别人,使更多的人行善。蚂蚁雄兵,终究能让更多有困难的人获得帮助,大爱世界可以早日来临。
当然有的时候为善不欲人知,并不是因为高尚与否的问题。而是曝光后,会有许多人跑来诉说困难,请求协助,善门难开,反而惹来许多困扰。我们创办的基金会,就常遇到捐款人因有这种顾虑而婉谢表扬的。这也是实情,我们原则上都会尊重。但也有经过我们鼓励而愿意接受表扬的。
我们绝不能说他拒绝透露姓名时,爱心行为才是高尚的。愿意接受表扬时,爱心就变得不够高尚了!这二者是毫无关联的。
中国云南省迪庆州一所中学,一位极为贫困的学生,每次缴学费都要靠人帮忙。但有次她捡到一个皮包,内有现金人民币8000元及其他一些证件。她知道遗失的人一定很着急,她利用皮包内一份通讯录,找到失主同事,再找到失主电话,联繫上了。将皮包原封不动还给失主,并拒绝接受谢礼。
失主大为感动,写信给学校表示讚赏。学校给予表扬,媒体大肆报导称讚不已,后来并当选爱心楷模。
这个孩子,家里十分贫困,年收入不足4000元,皮包里的现金8000元足足是他家两年的所得,但一点都不动心。你认为不欲人知比较好,还是「欲人知」而大肆表扬比较好?
这是学生品德教育最佳范例,这是人人都该效法的榜样,应该广为宣扬。因为人皆有向善之心,有样学样,心向往之,大家都做拾金不昧的善人。其发挥的教育功能是很可观的。
政府不时举办好人好事表扬大会,对善举者给予鼓励,以激励社会大眾,心向往之,进而身体力行。如果为善必须不为人知,政府是否在带头做错误示范呢?
献爱心的人也是人,人都需要鼓励,为善人知,就是一种鼓励,公开表扬、私下讚赏都是鼓励。鼓励、讚美是促使人进步向上最大的动力,是教育中极重要的事。每位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都不应忘怀,且应时时使用这项讚美的武器。
(作者为前监察院院长,本文作者授权中时新闻网与台湾醒报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