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搞的「民主峰会」已经落下帷幕。这场「骡马大会」以「民主」划线,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民主」和「威权」两类,试图以此抢占道德制高点,在国际对抗中争夺主动权。由于动机不纯,「民主」只是个说事的由头,如此的「峰会」难免令人生疑。2021年11月4日,politico网站发表文章指称,「拜登的大型民主峰会只是一堆模糊的想法」。其实,西方国家冷战结束后早已患上「民主分裂症」,此次「峰会」不过是这种病态的新一次发作而已。

西方「民主分裂症」的症状之一是国内政治分裂。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内部的政党政治格局相继出现变化,表现为政党碎片化、政治民粹化、激进政党极端化等。这些变化的原因是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社会整合力下降,传统主流政党不能代表选民的利益。西方国家对自己国内政治四分五裂、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民生问题日益严重完全无计可施,却在国际上继续推销这套明显有缺陷的「民主体制」,不知道何来底气。

症状之二是西方国家「国际民主」话语的分裂。西方多党竞争的「票决民主制」只是现代民族国家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绝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更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冷战后,西方国家在国际上推广「民主」价值观,只有符合西方「民主」标准的国家才能「合法地」呆在「国际社会」中。但是,在国际社会中真正需要实行民主化治理的领域,西方国家却一贯摆出「说一不二」的姿态,与其声称的「民主」原则大相径庭。即使对于「非民主国家」,西方也并非「一视同仁」,採取对抗还是合作的政策完全看自己的利益所需。国际关系理论界其实早就对「自由主义」的「国际民主」话语进行过批判,爱德华·卡尔、汉斯·摩根索和约翰·米尔斯海默都分析过在国际上以「民主」划线的危害性和产生「双重标准」的必然性。此次「民主峰会」仍旧拿出「民主」来说事,只能反映出其组织者政治话语的贫乏。

症状之三是助推国际阵营分裂。拜登召集此次「峰会」的目的是要将「民主」跟国际合作的「待遇」挂鉤,践行他在任期间将坚持与俄罗斯、中国竞争和对抗的诺言。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对此心知肚明,挑明「捍卫民主」的目的是要反对「威权主义」,建构一种「赞同自由而不是独裁和威权主义的世界秩序」。不管这些负面的标籤能不能贴到对手身上,西方国家以「民主」划线在国际上制造分裂和对抗都只能害人害己。此次「民主峰会」不仅未邀请中俄等「对手」,在西方国家心心念念的「印太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几个国家也被拒之门外。这可能制造出更多新的战略「裂隙」,最终损害西方自己的利益。

西方「民主分裂症」的根源是西方政客仍然改变不了「二元衝突」的冷战思维,看不出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和而不同」的世界各国构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公平正义的新型国际关系。提高人类的站位来看,当今世界早已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各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中东北非推行「大中东民主化进程」,向阿富汗等国输出「民主」,给当地人民造成持续的动盪和灾难后铩羽而归。按说,西方政客应该深入反思、改弦更张,而不是变本加厉、一意孤行。也许,还要经过更多「双输」的对抗,「民主峰会」的组织者们才能理解这个明显的道理?世界各国人民要和平、谋发展的意愿始终不会改变,惟愿未来岁月静好,别让世界各国人民付出更多惨痛的代价。(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民主 #西方国家 #民主峰会 #对抗 #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