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王豫元夫妇在驻美大使馆门前。(图:王豫元提供)
1978年王豫元夫妇在驻美大使馆门前。(图:王豫元提供)

笔者于2015年12月16日自驻教廷特任大使职务退休返抵台北,次日上午即到外交部办理相关退休手续。承办人拿一迭个资请我核对,赫然发现我1976年8月第一次外放的职务列为「驻美国代表处秘书」,我马上告诉他正确的应该是「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眾国大使馆三等秘书」,承办人说我们已经很久没听过这个单位了,再一查笔者此时竟是「外交部最后一位曾经在驻美大使馆服务过的外交官」,承办人感嘆这也象徵一个时代的结束,毕竟当时中华民国与美国已经断交(1978年12月15日)37年。到今天2021年12月15日也43年了,难怪年轻同仁没想到这个馆名。

笔者手上尚保存一本美国国务院1978年5月发行的各国驻美外交官衔名录(Diplomatic List),因为封面是蓝色的,一般称之为「蓝皮书」(Blue List)。列名上面的就是我们最后一批「蓝皮书」外交官了。

1978年5月蓝皮书封面(图:王豫元提供)
1978年5月蓝皮书封面(图:王豫元提供)

各国派驻美大使到任第一件事是向国务卿递送国书副本,进而再向总统呈递国书正本,才算手续完备正式执行大使职务,其他位阶的外交官则由大使馆以外交节略将资料送国务院后将职衔登录「蓝皮书」,由国务院发给外交官员证、免税卡。依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等多项国际公约的规定,在执行公务时享有外交豁免权及特权、如通关礼遇、免税、外交邮袋、参加「使节团」活动等,并获得「美国特勤局」、「特勤局制服部门组」、全美各级警察局等范围相当广泛的保护。

当年没有所谓线上查询,外交官倘遇警察盘查,除了出示证件外,警察就得翻阅「蓝皮书」或打电话到国务院查证是否真的外交官。当时中华民国与美国外交关系虽然已呈危机徵兆,但形式上有外交关系和无外交关系,还是天差地别,各项特权和礼遇不胜枚举。譬如每年美国国庆日可参加国务院在宴会厅举办的舞会餐会并看烟火,各国大使馆轮流或分组举办多采多姿活动,外交官有专属的免税店,全美重要机场保留外交牌照停车位。

当时双方有《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军事关系密切,军方同仁享受的待遇似乎更好,穿着毕挺的中华民国军服到军医院看诊费用极低,到美军基地福利中心(PX)血拚价格更低,还可以使用军方廉价的健身房、网球场、高尔夫球场,难怪很多军方的同仁在华府练就一身好球技。

儘管外交官有这么多特权,当然还是要洁身自爱,不能做出违背常理或法律的事,以免因为个人行为而影响国家名声甚至双边关系。其实除了「蓝皮书」之外,国务院还定期出版一本「白皮书」(White List),各国驻美大使馆的仆役、司机、管家、厨师、雇员都列名其上,以供查对身分虽然他们并不享有完全的外交待遇。时至今日,不论「蓝皮书」、「白皮书」都已走入歷史,因为国务院数年前开始已经不再出版纸本的了。

当时大使馆位于使馆林立,遍布名门望族华厦的麻州大道使馆区(Embassy Row)、门前仅有5个停车位,门前路边保留给外交车牌的停车位也有限,所以每天早上就上演各国外交官争夺车位战,找不到车位的只得违规乱停了。有一次华府邮报专文报导各国外交官在纽约及华府停车乱象时,列出中华民国、苏联与以色列都名列前茅,沈剑虹大使下令彻查违规名单,结果一查之下第一名居然是某长官在华府近郊上大学的公子,在不得已的情形下经常在大学附近乱停遭罚,其次是一位跑公务特别勤快的同仁,每天进出好多次,当然找不到停车位,沈大使只好交代各同仁加强自我约束后就不了了之了。当时拿到停车罚单的同仁只要将罚单交到总务组,由总务组每隔一阵汇整后在罚单背后盖个馆戳,写个外交节略一起寄到国务院就销号结案了。

笔者驻外生涯有幸始于驻美大使馆及退休于驻教廷大使馆,对正式外交关系之重要性感触尤深。目前我们邦交国仅14个,绝大多数外交官在无邦交国家工作,除了美国1979年4月颁布《台湾关系法》,使我们驻美外交官获得若干外交待遇外,在其他无邦交国工作的同仁执行职务多基于驻在国的善意,缺少法源保障,在灰色地带戮力从公,少有运用国际公法处理正式外交关系或出席正式国际会议等实务经验,更无享有外交豁免礼遇的机会,此对外交官的养成歷练甚至眼界诚属一大危机。经审视这本「蓝皮书」内容,比现在国务院的线上「外交官衔名录」要丰富的多。

当时联合国有178个会员国,其中133个国家在华府设有大使馆,我们是以「中国」列名(China-Chinese Embassy)。目前我们的14个邦交国,只有5个名列在内 (瓜地马拉、海地、宏都拉斯、巴拉圭、史瓦济兰),其余9个国家当时或尚未诞生或尚未与美国建交,如美国迟至1984年1月始与教廷建立外交关系,在此之前双方仅由教廷宗座代表及美国总统私人特使处理双边关系,所以在蓝皮书上都付之阙如。

首页将133位驻美大使依呈递国书时间排序,使节团长是尼加拉瓜大使Guillermo Sevilla-Sacasa 于1943年7月30日呈递国书。沈剑虹大使于1971年5月18日向尼克森总统呈递国书排名第八,排名非常前面。最后一页列出两个断交国古巴及伊拉克,馆务分别由捷克及印度大使馆代理。我们大使馆列名57位馆员,如各国一样,除英文名衔,配偶姓名之外,连住宅地址电话都在上面,与现在保护个资的观念迴异。

蓝皮书「中国大使馆」馆员名录。(图:王豫元提供)
蓝皮书「中国大使馆」馆员名录。(图:王豫元提供)

细看名单,当时馆员确是人才济济一时俊彦。许多同仁先后在不同岗位崭露头角或叱咤风云。沈剑虹大使学养不在话下,曾任蒋公英文秘书,新闻局长,驻澳大利亚大使,外交部次长。其他长官亦多学经歷显赫,由此即能印证当年的中华民国格局与现在迴然不同,其实还有好几位不在名录内的传奇外交官,限于篇幅以下仅能列举名录内的一二供参,再者蓝皮书上的若干英文职衔与我政府任命的职衔未必一致,括号内是笔者加注的简略背景、职掌及先后的重要经歷:

副馆长陈岱础公使(曾任中国出席巴黎和会顾问、驻赖比瑞亚大使),胡旭光公使(空军少将,原国防部联络局长,蒋公军事翻译官,我国对美国会工作的肇始者)。王蓬公使(上海震旦大学、巴黎中央大学毕业,曾任驻比利时兼驻卢森堡大使, 一口流利法文,负责对美经贸工作)。陆以正公使(驻美公使兼新闻局驻纽约新闻处主任,办公室实际在纽约,负责联繫美国媒体,中美断交时大量撰文及上媒体,呼吁美国人民继续支持中华民国,美国觉得他「做过头了」,怕他妨碍美国结交「新朋友」,请我们政府在他可能会被宣布为「不受欢迎人物」的情形下,调离美国。从此他与美国无缘,只能在美国以外的区域发挥所长,歷任驻奥地利代表、驻瓜地马拉及驻南非大使)。

政治组参事王肇元(曾任外交部情报司长,后任驻加拿大代表)。一等秘书程建人(政治组,「中美关系」,后任外交部长、驻美国代表,驻欧盟代表)。二等秘书乌元彦(政治组,「美匪关系」,后任驻捷克、驻泰国代表、驻索罗门大使)。三等秘书邓申生(陈公使秘书,后任驻奥地利、驻以色列代表)。三等秘书冯寄台(国会联络,后任驻多明尼加大使、驻日本代表)。三等秘书王豫元(即笔者,政治组「美国与中东拉丁美洲关系」,后任驻阿根廷、驻荷兰代表、驻教廷特任大使)。断交前3个月大使馆业务繁杂的总务组长出缺,当时笔者是馆里年轻资浅的男性三等秘书,沈大使与笔者「情商」调去接任,并允诺不会让笔者做太久,谁知突然碰上断交,沈大使12月29日即离华府返国了。

一等秘书张文中(领务及侨务组长,后任驻俄罗斯代表),经济参事胡祖望(前驻美大使胡适博士公子),新闻参事陶启湘(大使馆发言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抗战时在重庆加入国际宣传处,战后派驻美大使馆,说的一口跟美国人一样的美式英文。1970年代我国青少棒队扬威美国的接待工作及媒体宣传都由他主持。新闻专员徐启明(前中央社驻衣索比亚特派员,后任驻加勒比海地区格瑞那达等五国大使)。文化参事杨其铣(原任东吴大学外文系主任,教务长,离开公职后回到东吴大学出任校长)。文化专员厉威廉(原教育部专员,后任驻澳门代表,夫人为厉耿桂芳,后曾任台北市五届市议员)。

军方派驻的有温哈熊参事(军事採购团团长,美国维吉尼亚军校毕业,1984年出任陆军二级上将联勤总司令),汪希苓参事(国安局驻美特派员,海军少将,后任国防部情报局局长),查显琳少将国防武官(曾任各国驻美武官团团长,这个率领各国武官的荣衔,现在回想一下,实属非常难得。 查将军也是着名作家,笔名公孙嬿,后任国防部情报学校校长)。陈家儒少将空军武官(后任空军副总司令),袁健生中校海军副武官(后任驻巴拿马大使、驻美加代表,国安会秘书长),王文周中校空军副武官(后任空军官校校长)。

时光荏苒,中美断交一晃已过去43年了,当年驻美大使馆诸多长官同仁嗣后也多在不同领域对国家继续贡献,鞠躬尽瘁,现在已全部离开公职,过去的共事及身教言教笔者受益良多,那段同甘共苦的岁月歷歷在目难以磨灭!

(作者为前驻教廷特任大使)

来稿请寄:yan.chang@chinatimes.com.tw
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
#大使 #外交官 #秘书 #笔者 #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