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的主导下,台湾重点理工大学台、清、交、成相继成立了「半导体产业学院」,宣示政府正式介入科技发展及产业。而科技部也将在明年改回「国家科技委员会」,在缺乏科技专业、法匠治国的中央政府及教育部,内卷式的政策格外显得讽刺!
官学合作始于美国,美国科技名人堂成员Vannevar Bush在1945年给小罗斯福总统(FDR)的建议书,后来在1960年左右出书成册《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 "Science - The Endless Frontier" 成为了官学合作的经典。在小罗斯福总统时代,基础科技研发尚未普及,多数项目被大型企业所垄断,如Du Pond、GE、RCA等,学界、业界的创新能量多被压抑,故政府挹助基础科技研发是施政重点。而这些故事也被收录在1994年书中:《科技获利》" Profits of science"。在小罗斯福总统任内,总统科技顾问Vannevar Bush是科学家,他坚信科学非万能,必须由政府策略性导引、辅导基础科技的研究方向,是典型实用主义派Pragmatism支持者。他的后继者为律师Harley Kilgore,反而相信科技万能可以解决任何事,企业及社会有足够能力判断科技研发的方向,乃典型乐观主义派Optimism,与Vannevar Bush的理念风格差异甚大。
政府以政治力直接介入「特定科技」领域发展从来都是个争议性很高的议题,除了个别科技领域的选择及其适用性外,策略、领导力、执行力的贯彻都是必须关注的议题。学术与实务的分野是个永远说不清但值得讨论的议题,其中比较特别的是:文法科者乐观主义者眾,而理工科者多为实用主义支持者。而理工科及文法科的分野及思维方法的差异,在此「泾渭分明」!而跨领域认知也在不同主观认证下,变得「遥不可及」且困难了。
另外一个必须厘清的议题是「特定科技领域」的选择。对于成熟科技,如牛顿力学及工程应用,成熟的技术让厂商有更多的选择,故政府的功能在于公共服务及社会公义法令规范,而学界则着力于基础研发与人才培训;对于技术认知有相当程度落差或有争议的新兴科技,如临床医学、材料科学、量子科技等,政府可提供财务支援、产业资讯、研发协助、人才培训等功能,而学界的研发及财务补助也是政府协助的焦点;再有一种跨领域系统整合及精工制造,如半导体制程设备、医疗器材、客制化系统开发等,业者靠员工学习取得经验,或政府的功能是比较长期且间接的基础人才培训或市场规范等,而学界偏重于基础科技的研发,政府/学界都比较难以直接介入产业的发展。
半导体科技与产业是个极为庞大的结构,包括跨领域的基础物理及材料、制程装置与封测技术、周边支援产品技术、特殊产品整合与应用等,绝非单一团队或大学所能全面涵盖,故特定技术策略选项及领导力必须由熟悉科技专业领军,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先生及Intel总裁Pat Gelsinger都曾提出相同的看法,而政府的介入也应有相同的考量。
理论上,政府的教育政策应以国家长远发展策略来布局,以全面人才培育及深耕前瞻科技为目标,前者属于教育部的业务范围,而后者则由科技部负责执行,政府选择性的优先、独厚某一特定领域,除了有策略性的考量外,政治操作就是其主要原因了。但以半导体技术发展超过70年的角度来看,除非是长期布局的全球顶尖的技术领域,政府跟大学能够着力的空间实在有限!
这回政府假教育部之手搞半导体产业创新,其策略目标并不明确,是服务半导体产业?提升大学研发能量?还是人才培育?是实用主义派?还是乐观主义派?姑且不论教育部专业科技领导力、官僚体系,行事作风是否合宜,短线操作的「半导体产业学院」看来又是一个内卷大内宣的「政治动作」,除了宣扬政府在「护国神山」的丰功伟绩外,并表态政府维护半导体科技的决心,但为何没有执行细节规划且策略目标不明?
半导体科技幅员广大,任何机构都很难鉅细靡遗完全掌握。「半导体产业学院」政策,若任由学者「盍各言尔志」自由发挥,政府现有机制己足以涵盖;若由政府强力主导,不但影响了学术自由的基础,教育部强势官僚作风、大学半导体科技的综合深度、广度、整体团队领导力是否能胜任如此庞大的国家级任务?以教育部部长及其他教育首长专业部门部署来看,「半导体产业学院」的策划与管理远非目前教育部的编制所能达成,而选择性的投入大量资源于特定科技所衍生排挤效应更不容忽视,其预期成果可直接与扁政府当年的大力推动却夭折的「硅岛计画」遥相呼应!
科技创新必须深掘、扎根,绝非人多好办事。号称多元化的台湾,每个人都可以针对科技、政治互动加以评论,但更重要的仍然是专业判断及特别领域经验。蔡政府的财经、科技团队几乎都是法律、文科专业领军,在毫无科技专业条件的情况下对大学下指导棋,「瞎子打灯笼:假专家给人引路」的比喻似乎再恰当不过了!
(作者为阳明交通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