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岸对立氛围下,台商处境愈发艰难,深怕误踩红线被作文章,甚至被无端扣上「红」、「绿」帽子。绝大多数台商遵法守法,只希望在商言商,但两岸关系恶化现实下的政治「枷锁」很难摆脱。
台商是两岸资产而非负债
大陆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日前在两岸企业家峰会一席「台商应与台独画清界线」的谈话,就带有警告意味,台湾某些舆论刻意带风向,暗讽台商赚大陆的钱,就别想摆脱「舔共卖台」骂名,大陆台商成夹心饼乾,两面不是人。
不过,不管是对大陆或台湾来说,台商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过去40多年,大陆经济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台商功不可没。不论是改革初期奠定出口根基的三来一补代工模式,或是中期协助大陆产业转型升级的东莞与昆山模式,都可见到台商穿梭其中,默默支撑大陆经济发展。
根据大陆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大陆出口创匯百强,台商家数占1/3,以金额计算,比重更高达近5成,台商的贡献清晰可见。即使红色供应链崛起,台商在大陆出口中的地位依旧无可取代。更不用说,台商资金创造的在地消费与就业,是大陆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支柱。
更值得一提,也是一般人忽略的,是台商对台湾经济的贡献。绿营学者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台商西进大陆投资设厂,是造成台湾产业空洞化与经济成长停滞的元凶。甚至1450网军为妖魔化台商,竟然把台商西进协助大陆经济发展贴上「卖台」标籤。殊不知,台商西进并非独厚大陆,对台湾也带来诸多好处,两者基本上是一种互利共存的关系。
举例来说,过去台商大举西进,不只将资金、资源与技术带到大陆,在三角贸易架构下,也从台湾进口大量资本设备与关键零组件,让台湾出口动能得以维繫,并带动台湾经济成长。根据财政部统计,2020年台湾出口大陆(含香港)的电子零组件,占整体对陆出口比重高达55.4%。大陆投资带动台湾出口的模式,除了让台湾每年对大陆享有800亿美元的巨额贸易顺差外,更是台湾经济成长率最主要的贡献来源。
前经建会副主委叶万安日前投书媒体指出,台湾对大陆经济依赖之深,远远超过想像。其估算台湾2021年对大陆贸易顺差将高达1058亿美元,占台湾GDP比重13.7%,也就是说,台湾每7.3美元的GDP产出,就有1美元来自对大陆贸易顺差的贡献。这也意味着,台湾2021年经济成长率可以有6.09%的亮眼成绩,大陆台商带动的出口与贸易顺差居功厥伟。
蔡政府不应放任抹红台商
儘管台商对两岸经济贡献有目共睹,但两岸统独之争持续增温,其结果就是让只想好好赚钱、无意政治的台商无端受到牵连,甚至成为代罪羔羊。对于两岸经济发展而言,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一旦少了台商,两岸经济增长动能势必跟着减少,面临经济深化改革考验的大陆,需要更多台商与其他外资投入,带来更多新技术与就业机会,才有助于转型升级,并顺利实现高收入国家目标。
大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今年工作重点是维稳经济。为稳定台湾及其他外商对大陆投资环境的信心,大陆需导正网路环境,不要让台商陷入无端的民粹式表态风暴。蔡政府也不应把台商议题泛政治化,表面欢迎台商回台投资,却放任1450抹黑台商、扣人红帽。新时代的两岸关系,大陆台商在大陆赚钱,就应尊重当地法律、政治规矩与文化民情,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尤其忌讳表里不一。
对两岸来说,台商是资产,不是负债,两岸政府都应珍惜。尤其政府政策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子。面对日益僵化的两岸关系,台商即便有着强大的韧性与竞争力,未来发展仍繫于两岸政府的态度,这是两岸主事者需有的认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