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故宫里珍藏了一副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书法家们最喜爱的临摹字帖。故宫人员如果要展示这幅纸张已经发黄的墨宝时,必须要带上白手套,谨慎地举起放下,深怕太用力会让纸张受损。
最近看到府方发言人,拿出蔡博士的「论文」发黄原稿给记者看,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的样子,让人不禁想起王羲之那幅《快雪时晴帖》来,不觉莞尔。
去年底我读研究所时的指导教授要退休了,特地把我当年放在他那边存檔的博士论文原稿,用联邦快递寄来给我,免得被校方整理他办公室时,把所有文件当废纸回收了。
我收到以后打开来一看,我的论文虽然有点旧,与蔡博士应该是差不多同一个年代,也是用打字机打的论文,但是我的原稿就没那么黄!府方所展示的论文原稿,中间几页显得特别的黄,像是打翻了茶水似的,违反了物理学原理,就有点匪夷所思。
以论文的年岁来推算,根本不可能那么黄,莫非蔡博士未能谨慎保存论文原稿,或曾经颠沛流离、屋子遭逢水灾,否则怎么会让论文原稿显得如此狼狈?
笔者具理工背景,习惯实事求是,不想臆测论文的真假。如果以笔者本人的论文原稿纸张发黄程度来做比较,蔡博士论文发黄的程度,已经接近古人的字帖,实在不可思议。
建议学者专家不妨用红外线光谱仪去做鑑定,或许可以准确判定该论文斑驳纸张的真实年纪,还给蔡博士一个清白。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