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在2021年11月让蔡政府开设以「台湾」为名的代表处,导致北京展开一系列的报復行动,如今美国与欧盟都支持立陶宛,已酿成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外交博弈,而且立陶宛政府内部也出现杂音,让台湾的角色更形尷尬,这出抗中外交大戏最后会如何收场,恐怕还是要看美欧和中国的角力。

目前中方停止了立陶宛的所有进口,并已将其从海关进口名单中删除,以阻止其物品清关。同时北京警告在立陶宛投资的外国厂商,若仍欲保持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就必须断绝与立陶宛的往来,因而此争端蔓延到欧盟其他国家,这可能会扰乱欧盟共同市场的综合供应链。

面对这个困境,立陶宛总统瑙塞达首先发难,直指该国外交部允许台湾设处不是问题,但以「台湾」名义为之是个错误,引发立国在野党的强力批判。立陶宛的制度与台湾类似,总统主掌外交与国防,而目前执政党的民意支持度急速下滑。2020年立陶宛国会选举,祖国联盟党(TS-LKD)与另外两个自由派小党组成中间偏右的联合政府,而其中自由党的纲领中有一个支持完全承认台湾(ROC)独立的条款,以至于新政府上台以来,立台关系迅速升温,同时此联盟政府又与无党籍总统瑙塞达不睦。

其实有关台湾设处一案,美国乃幕后操盘手,之前曾同意提供立陶宛6亿美元的贷款,随后欧盟也加入战局。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日前两度与欧洲盟邦通电话,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也与立陶宛外长蓝斯柏吉斯通话,均表示坚决支持立陶宛的立场,但面临一些欧洲跨国企业有意撤出立陶宛,却也难以提出立即有效的因应措施。

欧盟目前必须在基本价值观与经济利益之间作抉择,故仍不确定如何协助立陶宛。欧盟委员会目前还只聚焦于评估立陶宛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可能要视北京的进一步行动后才会向立国提供协助。由于欧盟内部对中态度不易整合,除了国家的不同立场之外,还有各产业的利益差异,要支援立陶宛极可能缓不济急。

去年12月初,欧盟外交高级代表伯瑞尔在一份有关立陶宛事件的声明中称:「欧盟仍然致力于其一个中国政策,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政府。在这一长期政策框架内,欧盟将与台湾在共同关心的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一反以往只称经贸与文化交流,明显是对台湾有利的擦边球。

立陶宛因挺台遭大陆报復,蔡政府之前已要求台湾菸酒公司买入立陶宛2万多瓶无法进入大陆的兰姆酒,在瑙塞达总统抱怨以「台湾」名义设处是个错误后,蔡政府马上大手笔加码,宣布将由国发基金提供2亿美元的「中东欧投资基金」,投资立陶宛的产业。这项仓促的决定,形同是用金钱买外交,而且买到的还不是邦交国的关系,只是一个非官方的代表处。而瑙塞达总统在我方宣布投资后,「改口」重申,自己一直都很支持与「台北」建立非外交经贸办公室。迴避「台湾」的说法,显得相当介意中方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我对立陶宛这么大方的投资看在我们邦交国眼中又是何种滋味?台湾和立陶宛相距遥远,该国又无重要产业,我驻立陶宛代表黄钧耀说投资领域初步锁定半导体、生技、雷射等,实在令人存疑,莫非到时又要逼国营事业或民间企业「配合」政府去投资吗?国发会说,台湾和纽西兰在2012年官方也曾签订合作契约,各自框定8000万美元投资双方的创投基金。立、纽两国和我均无邦交,但纽西兰的经济实力远胜立陶宛,未来这2亿美元会如何使用,在野的民意代表应认真把关。

立陶宛设处案演变至今,不仅引发立国内部的政争,也让台湾陷入外交困境,若立国政府最后决定要求我方改为「台北代表处」,我方已说出口的2亿美元投资还有效吗?这个出自意识形态考量所做的面子外交,真不知蔡政府未来还要付出多少代价?(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兼任教授)

#时论广场 #汤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