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国内的政治风向变了,总统瑙塞达以专访形式甩锅,声称以台湾为名设立代表处并未徵询他的意见。政治形势从来都是复杂的,台湾想通过立陶宛来拓展国际存在,不仅要处理好美国、立陶宛等国的关系,也同样要顾及立陶宛国内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从来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立陶宛是半总统制国家,总统掌外交大权,但执行方却由总理任事,更重要的是立陶宛的执政党非铁板一块,而是几个党组成联合政府,所以当立陶宛政府主导了这一次争端之后,自然也就给了其他小党和反对党提升自身话语权的机会,毕竟敢于跟一个大国做对抗,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是不可免的,如果没有万全之策,无异于让自己成为眾矢之的。

立陶宛的执政党认为自己做好了准备,毕竟从外部宣传的视角来看,美欧都给了强有力的口头支持,而且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这么做也「没错」,一方面他们跟中国大陆关联不密切,经济衝击有限,另一方面他们想要摆脱近邻俄罗斯的威胁,通过拥抱美国、满足制衡或对抗大陆的战略需要,以赢得美国的支持提升自己应对俄罗斯的筹码,看起来是对其有利的选项。

这些政客的短视决定了他们没有料到中国大陆日渐增长的影响力,更没有意识到其最需依赖的欧盟,其实跟中国大陆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他们现在也发现,无论是通过欧盟走反制的程序,还是进入WTO走起诉程序,都是耗时过久,根本缓不济急。事实上,这类程序本来就是不想採取动作的一种托辞,如果真有打算反制,一切程序都可以加速。

在这个时候,台湾为了尽力挽回立陶宛,避免立陶宛改变政策,只能将台面下的利益勾连扩大,并直接放在台面上,于是我们看到了2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出炉,这是舆论场上如此多的支持中唯一落实到行动上的举措,真金白银可比那些口头支持和电话声援强多了,也难怪台湾的金援外交会被讥讽为凯子外交,因为只有台湾才会真的愿意付出代价。

不过以目前的局面来看,2亿美元根本不足以撼动立陶宛政策的改变,最终的结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因为立陶宛与欧盟联繫太过密切,现在大陆的影响力直接施加在相关的欧盟企业上,这就意味着相关的投资和贸易要受到严重衝击。事实上,大陆还没有祭出真正的杀手锏,比如对外交部长在内的主要政客实施制裁,这种釜底抽薪的措施会让这些官员的政治基础很快崩塌,台湾给再多的援助也就失去了意义,要是想直接付给政客本人,那也没有用,因为无异授予反对党口实,会让他们锒铛入狱也不是不可能。

本来这只是一出台湾和立陶宛共同导演的宣传剧,但两边政客的短视决定了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后续的一连串负面效应,而只能是满足于眼前一时爽。台湾政治风气愈来愈向下沉沦、为人所不齿,就始于民进党的执政。若干年后再来回顾这一系列的闹剧,赢的一方也不会觉得有多光荣,台湾的外交手段还是停留在这个阶段,就连无关的看客恐怕也都会感到脸红。

#时论广场 #王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