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福建泉州,这里是侨乡居多的一座千年古城,这里有海洋文明发展留下的深深的烙印。每一条古街,都彷佛带我回到民国时期:柔情的女子撑着油纸伞,穿梭在一栋栋红墙白瓦之间。这些被称作「番仔厝」的民宅,就如繁华都市里最铿锵的绝响,印证了泉州人对那名撑着油纸伞的女子、那红墙白瓦的追忆。

我热爱泉州,热爱他的温柔和讲浓浓地瓜腔的国语。我曾经在乡下度过我最宝贵的童年时光,那里有绿油油的田野,雨后的土壤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我总以为,这就是人间最柔美的温存。待我渐渐长大,乡下也开始变了模样,我们一家搬出了爷爷的番仔楼,开始新的生活。在那个年代,也许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我们都在前仆后继地毁掉旧房子,将它改造成华丽的殿堂。只是看尽韶华之后,开始彷徨和无望,只因为丢了老房子,丢了自己的文化之魂。

后来,回到乡下,我总会去拜访那些逝去的灵魂,那些被我们放肆遗忘的过去。每当我站在红楼前,内心里不自觉地燃起忧伤的怒火,我矛盾着,我热爱着他们,可我们却依然在前仆后继地抛弃他们。我只能无奈地将这份哀思久久地压在心底,大概没有多少人能懂我对那段童年,对那个逝去的乡村的思念。甚至,还要被挖苦。

最庆幸的是,我还能再感受到童年的感觉,还能再看到那样的年纪,那样的乡村生活。这是我来到台湾之后的境遇。我是信命的人,大概是我的期盼被老天听到了,才安排了这场相遇。

来到台湾两个月后,我才第一次走进深坑老街,这座有名的豆腐城。那天,温暖的阳光在午后时分才洒向这座静谧的小城。石板铺就的道路,轻履敲着石板,宛如穿越般,把我带离喧嚣,回到童年的岁月里。我看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招牌——只是一块刷白底油漆,用橘色涂料书写着「柑仔店」的木板。

我深深被这样的店头吸引着。也许在我的童年里没有「柑仔店」这样的招牌,可记忆里,还留存着类似的小商舖。当我走进柑仔店,一个穿着连衣裙的可爱女孩,她正在挑选着要买哪个小糖果好。我竟看这一幕看得发了呆,噢,那不就是我吗?深坑老街,第一次让我的心咯登了一下,居然有如此安逸的地方,像是被复制了的童年,下意识地黏贴,然后重新播放。

抵台的第一天,巴士将我们从机场接送到深坑的时候,我望着窗外,内心纠结着。为何要把自己送到这种地方,我嫌弃并开始后悔自己的来台决定。从一处繁华都市,来到古朴的乡下,总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然而,在我身上,这样的不适应只维持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第一次到电视上就看过的7-11便利店,店员友好地协助我进行购物,让我瞬间感受到台湾人的温暖和贴心。在那个童年,我们周围的人,不都是这样相互帮助着的吗?可如今,我们却对彼此害怕,以致冷漠。

小的时候,家人会在家门前不远处的田野里种各种食物,还有我最爱的大红西瓜。每到丰收的季节,大西瓜都要挤满整个后厅。这时候,奶奶便会挑着担子,装上好些个长得大又好的西瓜给亲朋好友、邻居叔叔阿姨们送去。偶尔邻居家收穫了大冬瓜、大白菜之类的,也会拿些来跟我们分享。在那个年代的泉州,我们都在分享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且无私地相互关爱着。这样的回忆,又是深坑送予我的。并且深坑老街,在繁华浮躁的社会下,还依然保有他的善良和甘愿做的好性情。

也许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早就把自己迷失在繁华里,而忘记自己原来也是大地之子,泥土之身。台湾,没有遗忘,没有丢弃原本的自己,使得今日,我还能陶醉,还能感动和追忆。在台湾,像深坑老街这样保留下来的,应该有许多许多。老街,保留下来的不只是它不朽的建筑,还有生活在此处的人民:淳朴和不争。

争夺和好强,无疑不是这座小城的协奏曲,是那浮华的都市和不知足的欲望滋生而来。在繁华里迷失太久的心,应由这样古朴的小城感化。(瑜子/福建泉州)

(本文来源:两岸青年公眾号)

【徵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徵文」栏目,徵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歷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眾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

#繁华 #童年 #乡下 #还能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