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和台湾就是非邦交国。台湾在几十个非邦交国里设有上百个事务性机构,这并没有受到中国政府的反对。原因是台湾这些涉外机构不具有外交功能和官方性质,其作用是负责处理台湾与驻在国之间双方的经贸、文化和民间人员往来等事务。依据惯例,这些机构大都叫做办事处或代表处,名称里多含有「文化」、「经济」、「商务」、「贸易」等字样,反映其业务性质和范围。即使有些驻外机构的名称里没有「文化」或「经贸」等字样,那名称中也要使用「台北」的地名。

随便举些例子加以说明。比如,「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驻哥伦比亚台北商务办事处」(Taipei Commercial Office in Bogotá, Colombia);「驻英国台北代表处」(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K);「驻拉脱维亚台北代表处」(Taipei Mission in the Republic of Latvia),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构名称中使用的地名是「台北」(Taipei)而非「台湾」(Taiwan)。「台北」是台湾岛上的城市地名,政治色彩淡薄。而「台湾」既指地理上的台湾岛,也是 「中华民国」 的实际管辖地,也是奉行「台独」的民进党妄图建立的「台湾国」的缩约词。

「台湾」和「台北」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如果用于台湾驻外机构的名称中,含义却大不相同,相去甚远。用了「台北」,凸显的是「地方」色彩,较少的政治含义,淡化了国家层面上的官方色彩。如果用了「台湾」,则可以被解读为不同于中国大陆的另一个政权,另一个执政的政府,披上了一种官方色彩,容易使人联想为和中国相对立的「一中一台」。

台湾执政的民进党「反中谋独」,对驻外机构名称中以惯例使用「台北」而不是「台湾」自然心不甘、情不愿。几年以来,台湾当局一直处心积虑,为驻外机构「正名」而不遗余力。一方面尽可能地把名称里的经济、贸易、文化等字眼拿掉,以暗示这些机构不是处理经贸文化的事务性机构,而是一个外交机构,像是具有外交功能的大使馆。另一方面试图把「台北」换成「台湾」,以凸显机构具有官方性质或政府性质。

台湾当局的努力在国际社会处处碰壁。为了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避免卷入中国和台湾之间的政治纷争,台湾代表处驻在国大都不允许机构名称中使用「中华民国」或「台湾」,而只能使用「台北」。这是基本事实,也是当前一种普遍的国际共识。

去年9月份有传闻说,应台湾的要求,美国政府正考虑将驻美的「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更名为「台湾代表处」。中方当时就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透过媒体放话,如若美国胆敢改为用「台湾代表处」作台湾驻美机构的名称,那么中国从美召回大使将是中方外交上的「最低反应」。台湾驻美机构的改名风波后来烟消云散,不了了之。

这次藉着在立陶宛新设立代表处的机会,台湾当局又一次尝试为驻外机构正名。在立陶宛政府的同意下,去年11月18日,「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正式挂牌运行。

代表处的名称当然是经过台湾当局的深思熟虑和处心积虑。名称中未使用「文化」、「经贸」等字眼,使用了「台湾」而非「台北」,打破了驻外机构只能使用「台北」的惯例。儘管「台湾」的相应英文单词未使用「Taiwan」,而是「Taiwanese」以淡化英文名称带来的官方色彩,中文名称中的「台湾」则是引人注目。台湾当局的如意算盘是,由于「台湾」的使用,驻立陶宛的代表处被赋予了外交机构的性质。

台湾对于「台湾代表处」的设立欢欣鼓舞,大张旗鼓的高调庆祝。自认为这样做拓展了自己的国际空间,在国际事务中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意义重大。按照其首任驻立陶宛代表的话说,「这一更名的地缘政治意义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对台湾当局的文字伎俩,背后的美国政府一清二楚,中国政府当然也心知肚明。但似乎当事方立陶宛的决策者却缺少了对「台湾」一词的政治敏感性,对中国政府维护一中原则的决心估计不足,也没有预见到由此带来的后果有多么严重。

在劝说、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召回了驻立陶宛大使,并将中立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与此同时,对立陶宛在经贸上实施了「未经宣布的制裁」。

中国的外交行动可谓是「杀鸡给鸡看」,以预防其他「亲台」国家像立陶宛一样,「依葫芦画瓢」允许台湾在其他国家进行更名行动,从而产生「骨牌效应」。杜绝由于外交机构名字的更改而演变成实质现状改变的任何可能性。

中国的行动也是「杀鸡给猴看」,这个「猴」就是美国。美国一贯通过打「台湾牌」来施行「以台制中」的策略。中国要明白无误地告诉美国和国际社会,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国家都休想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任何国家都休想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不承受代价。中国在台独的问题上毫不含糊,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为了报答立陶宛在政治上「挺台」的厚爱,台湾当局不惜血本在经济上对立陶宛进行补偿。先是买下被大陆「卡关」的2万多瓶立陶宛兰姆酒,然后又买下近千箱的立陶宛淡奶。后来又火速设立2亿美元的「中东欧投资基金」,投资于立陶宛的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近日台湾更宣布再提供10亿美元作为融资基金,用于发展与立陶宛的经济合作项目。

如果台湾在其驻立陶宛代表处的名称中依照惯例使用「台北」,而不是「台湾」,估计中国不会反对,也不会有对立陶宛的外交行动。台湾将「台北」改为「台湾」,虽是一字之差,给台湾带来的却是十多亿美元的破费,真可谓是「一字千金」。无怪乎有台湾媒体将这一出于意识形态的投资称为「金元外交」和「凯子外交」。

台湾能否最终保住「台湾代表处」的牌子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立陶宛近期的民调显示,近三分之二的民眾不支持该国现有的对华政策。立陶宛总统也已承认让台湾以「台湾」之名设代表处是一个错误。未来「台湾代表处」是否被迫改为「台北代表处」,现在还是个变数。

儘管台湾驻立代表处的名称中使用了「台湾」而不是「台北」,充其量也是象徵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台湾代表处的非官方、非外交性质丝毫没有改变。立陶宛总统在其推文上所说,代表处的作用是促进台北和立陶宛之间的经贸联繫,属于非外交性质(non-diplomatic)。不知台湾当局对立国总统对台湾代表处功能和性质的定性是否失望和沮丧,是否还有底气宣称「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设立是台湾外交上的重大突破。

(作者为加拿大多伦多圣力嘉学院兼职教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台湾 #机构 #名称 #立陶宛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