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为一个人量身打造的《地方制度法》修订,由于太过明目张胆,遭到各方强烈反对,民进党不得不打消立法院径付二读的霸道行径,但仍不死心,立法院内政、司法及法制联席委员会本周三、四将排案审查。民进党团力拚本周完成初审送交朝野协商,并在下会期开议后尽速三读;不但在野党皆反对草率仓促修法,社会各方也莫衷一是,甚至民进党内部亦不乏反对这种动机不纯、考量不周的荒诞修法。
补党外制衡的不足
民进党立院党团书记长蔡适应说得轻松,什么「就照平常心审查」,因为文字修改很简单,就一个字而已,把「且」改为「或」就行。但是,区区一个字却事关重大,既攸关台湾区域发展问题,也攸关国土规画的宏观发展问题,既攸关财政分配结构问题,也攸关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问题,更攸关执政党的决策与修订法律过程是否还有一丝民主精神的重大问题。
这回修订《地制法》的源起,并非通盘考量国土规画、区域发展、财政分配等宏观问题之后的政策选择,而是基于选举私利所形成的政党对策,有利于科技产业发展只是金玉其外的包装,内核的「竹竹升格」根本是一党一人的私心自用。何况,为此而企图赶在今年底地方公职选举前仓促完成立法,强压新竹县同意,或是割取苗栗县的精华地区併入,完全不符合程序正义,诚如新竹县立委林为洲所说,「强摘的果实不会甜,勉强的结合不会幸福」。
另外,符合人口数额基本条件的彰化县被排除在外,以及修法后未来七都以外的县是否沦为二等区域,全都未作充分考量。咸问:除了政治选举考量,还有其他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民进党在选前完成修法与整备程序的决心未变,但党内也有一些考虑较为周全的立委不以为然,其中或许牵涉派系因素或是个别从政同志的选举利益,但反对匆促草率修法却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委员会本周排审《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民进党各派系也各有盘算。事实上,日前《地制法》修法径付二读失败的根本原因,就牵涉民进党派系之间的斗争,以致并未照着总召柯建铭规画的剧本走,这次党内异见柯建铭摆得平吗?
民进党一党独大,完全执政流为霸道执政,动辄辗压在野党,制衡作用无从发挥。民主政治崇尚权力制衡,旨意在于防止权力独大造成滥权与腐化,同时促使异见相互攻错,行政与立法相激相盪、相互折衷以追求完善,也避免走上极端。在一党独大的情况下,党外制衡机制萎弱,则只能求之于党内不同派系,或是歧异立场之间相互牵制,发挥党内制衡作用,弥补党外制衡的不足。对于一个大权在握的政党而言,党内制衡有其必要,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内防止权力独大造成的专断与盲点。
党内民主严重弱化
分明专为新竹升格而开门的《地制法》修订,如果不是党内派系踩剎车,早已暴衝到底了。现在回到立院联席会,有了广泛讨论以博採眾议的机会,如果仍然是党团强行要求党员一体赞同,甚至审查只是过个场,形式上走完过程,实际上根本不让持异议的在野党与党籍立委自由表达意见与立场,则是对民主程序的再一次糟蹋,也将使《地制法》失去促使台湾的国土规画与区域发展完善化的机会。
民进党全权在握,且连战皆捷,实在没有必要担心党意无法贯彻,更不必忧虑在野党掣肘,要担忧的是,权力定于一尊造成的人心思变。无论是一人、一派或是一党专擅,都将予人鸭霸的反感,必将激发民意对执政党滥权的恐惧与反弹,而在未来选举中转移支持的对象,以维制衡机制。
另一方面,民进党现在的党内民主机制已严重弱化,重大决策与资源分配操在一人、一派或一位掌权者手上的情况越来越明显,造成的决策疏漏情事所在多有。无论基于改善社会观感或强化决策机能的考虑,都应给予党内异见更多的表达空间,让各系统人士在决策过程中有更大的纠误与导正作用。
《地制法》的修订属于行政事务,本应无关政党的政策贯彻,也不涉及权力归属的竞逐,所以没有必要统一党籍立委的意志,也不容许掌权者藉此实现一己之私,所以大可放开讨论空间,让党内与在野党充分表达意见,最终求得最大共识性的决议。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