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两岸学界就中共二十大可能推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大陆「新华社」提出五个关键词如下:一是国家统一、民族復兴;二是结束政治对立、实现持久和平;三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反对台独分裂;四是融合发展、共同市场;五是文化传承、心灵契合。

我认为联繫上述五个关键词的中心思想,就是「总体」和「方略」两个概念。总体强调要眼观全局;方略则强调方法和谋略。据此我对习近平的对台总体方略,提出下列三个观察:

第一是中国的歷史观。习近平上任后除了承续其前任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外,特别加上了「文化自信」,而最近的讲话又多次提及「歷史自信」,这五个自信未来将成为中共的精神指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国歷史发展的规律,中共认为「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延续,最终的解决只有两岸统一,没有其他的办法。

第二是中共的发展观。回顾中共的政治发展过程,从毛泽东让中国「站起来」,邓小平让中国「富起来」,一直到现在习近平要让中国「强起来」。中共的对台政策,始终是和中共的发展目标相向而行。

谈到中共的发展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2016年11月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从发展上看,中国真正的挑战不是眼前,而是未来5至10年;真正的难题不是国际和周边局势,而是内部的体制变革和社会生态;真正的威胁不是军事衝突,而是金融、社会、网络、外交等非军事麻烦。」发展是硬道理,所以习近平才会强调「战略定力」的必要性,不能因处理「台湾问题」而危害到中共的发展利益。

第三是共产党人的战略观和策略观。习近平强调「时与势」都在中共这一边,这是毛泽东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如果两岸由分到合是时势所趋,其间也会出现一些可控和不可控的变数,故须审时度势,採取灵活的手段,才能顺利达成目标,这就是「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意义,也是对台总体方略的重点。中共对台政策从武装解放改为和平统一,就是代表战术性的转变。

台海和战问题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学者穆春山(Mu Chunshan)曾于本月9日在《外交家》(The Diplomat)撰文指出,希望两岸开战的三类族群包括:一是希望透过战争阻止中国发展的西方国家人士;二是对未来过于理想化的「台独派」;三是天真的「中国爱国主义者」。

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势下,三类族群都没有市场。因此,今年两岸关系虽仍维持外弛内张的状态,但台海应无爆发战争的可能。

首先,根据中共外长王毅在去年年底的说法,今年将要召开的中共二十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更加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其中当然包括台海环境在内。由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是握在习近平的手中,从中共的对台总体方略看,今年没有对台用武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其次,拜登内外交困,希望在期中选举挽回颓势。仅管前白宫国安顾问欧布莱恩21日受访时说,「习近平正在密切观察俄乌衝突的发展,并且考虑是否决定在北京冬奥后入侵台湾。」但拜登无力东、西两面树敌,也不可能在台海轻启战端。

最后,台湾今年的地方选举,被视为2024年总统大选的前哨战;但最新的民调显示,主张维持现状者仍是民意主流,民眾关心的还是经济议题,不预期两岸兵戎相向。

中共对台总体方略是「阳谋」,不是「阴谋」,台湾不能因选举挂帅,刻意视而不见。面对中共的对台总体方略,台湾应有战略上的超前部署,战术上的因应对策。(作者为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

#时论广场 #赵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