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到31日在重庆举行。关于改组政府及国民大会问题,争论至多。据参与政协的政府代表孙科之报告,依照蒋介石的指示,在结束训政之前,扩大政府组织,容纳各党派、社会贤达参加。办法是:第一,扩大国民政府委员会,行使现在国防最高委员会职权。第二,改组行政院,增设政务委员,可以不管部。青年党也提出了政府改组案,主张撤销国防会议,恢復中央政治会议,由各党派推出委员,国方坚决反对,而主张容纳各党派参加政府组织,国府委员由主席提请选任之,青年党不同意。最后商定不明白写出,法定程序不能变更。
改组国府委员会的最大困难,是名额分配问题,国方提议48人,即照原来36人加1/3,商量了几天没有结果,几成僵局。蒋指示另成立综合小组,由吴铁城、王世杰参加,孙科代表蒋。
在小组上孙科问共产党的意见,共方说:国民党占绝对多数,不可能;相对多数是可以的。孙问周恩来何谓绝对多数?何谓相对多数?周说过半数是绝对多数,什么事都由国民党决定,他们参加做什么。孙说三三制,国民党1/3,是绝对少数了,非过半数不可。后来国方表示让步,在国府委员会中,只要求半数名额;行政院及立法、监察两院,均得容纳党外人士。中共同意国民党的半数。决议方式,普通议案过半数通过,重要议案须2/3通过。
依照协议,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为40名,其名额的分配,国民党20名,其他各党派20名。中共建议各党派的20名中,共党应占10名。无党派人士建议以8、4、4、4分配之(共产党8、青年党4、民主同盟4、无党派4)。中共声称共党与民盟必须14名,藉以获得必需之否决权。国民党建议修改条款,以12票即可否决。如此则共党8、民盟4,当可接受。其后中共中央决定以毛泽东等8人参加国府委员会,以周恩来等4人分任行政院副院长、两部部长及不管部。显然是接受了8名的分配。
以上是关于扩大政府组织问题。至于其他四案,也经由分组协商,获致协议。四案中的和平建国纲领,其内容包罗广泛,似为战后中国绘制了一幅美好的「和平统一」蓝图。
该案是由共产党提了一个建国纲领草案,青年党也有许多意见,举行了8次会议,始完全解决。分为9项,50多条。例如中共代表团提出的《和平建国纲领》(草案)中的「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在蒋主席领导下,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以及「蒋主席所倡导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在政协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中的〈总则〉各条,几乎照录中共提案的原文。至其内容,则有争议。例如共方在其纲领草案中提出的「联合的国民政府」、「地方性的民主联合的省政府」、「军队属于人民之武力」等,在正式通过的纲领中,则有修正。而青年党所主张的军民分治、军党分立。则为正式纲领所採纳。
关于军事问题,政协决定四项:第一,建军原则。第二,整军原则。第三,实行以政治军办法。第四,实施整编办法。其后因有整军方案之成立,在政协会议中讨论不多。
关于国民大会问题,最大的困难是国大代表问题,国民党以外的各党派,对于过去(抗战前)选出的国大代表,认为时间太长,是一党包办,不能代表选民,坚持重选。争执很久,当国方代表提议「五五」(5月5日)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完毕,这一届就解散的办法以后,争吵得使会议几乎无法进行。
后来共方表示:如果别组的问题都解决了,这组也可以让步。折衷的办法是国民党自动放弃当然代表240人,另外增加1/2,共为1800名,除了已选出的1200名外,600名的分配:国民党230名,各党派370名。但仍有争执,最后的解决是:已选出的1200名照旧,台湾、东北共新增150名,增加各党派及社会贤达700名,总计为2050名。各党派及社会贤达700名的分配为:国民党230名,共产党200名,青年党100名,民主同盟100名,社会贤达70名。
如此的分配,与会代表胡霖(胡政之,无党派,《大公报》经理)在会议中指出:「各社会人士对吾人有分赃之感觉。」
【未完待续,蒋世安专栏每周四刊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