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第一名模之称的林志玲,大年除夕公布生下一位牛宝宝,升格新手妈妈的消息,她在47岁高龄产下儿子,令人为她高兴。但台湾屡创新低的生育率,仍令人忧心忡忡。
不婚晚婚 低生育推手
近年台湾生育率持续探底,自2020年起连续两年出现人口负成长,面临「生不如死」的国家安全问题。今年适逢虎年,依据行政院政务委员林万亿对台湾人口问题的长期研究,虎年结婚率和生育率总是双双下滑,今年新生儿恐怕会再度探底。去年美国中情局全球总合生育率预测报告,台湾生育率名列全世界227个国家和地区倒数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为鼓励生育,多年来推出诸多鼓励生育优惠措施,但成效不彰。
我国人口政策纲领洋洋洒洒,一、倡导适龄婚育;二、强化国民生育保健与营养均衡、提升人口素质;三、提升就业能力,打造合宜劳动环境与条件;四、建立完整社会安全网,完善社会福利;五、落实性别平等意识;六、保障各族群基本人权,建构多元文化社会;七、推动环境保护及永续发展;八、精进移民政策,保障移入人口基本权,营造友善外来人口之环境。政策内容堪称完整,执行却无成效,显然方法不对,需要真正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低生育率第一个原因是结婚率低,去年结婚11万4606对,比前年12万1702对,减少7096对,加上晚婚现象,妇女第一胎就是高龄产妇,就更不容易有第二胎,只要夫妻生育低于两胎,就会造成人口负成长,不婚、晚婚是生育率下降的推手。政府推出不孕症治疗和体外人工受精(IVF)补助政策,最近更取消「排富条款」,45岁以下已婚女性都可以申请不孕症治疗补助,希望鼓励晚婚夫妻生育,但能否奏效犹未可知。
收入偏低,是年轻夫妻不想生子的另一原因,家庭需要住房,都市房价愈来愈高,上班族买不起房子,托儿和教育费用太高,让一般受薪阶层担心负担不起。台湾工作时数相对上比其他欧美国家更长,适婚年龄男女忙于工作、加班,没时间去寻找伴侣,结了婚又担心没时间带孩子。
第三是伦理价值,近年来传宗接代的家庭观念大幅改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孙多福气」的价值被取代,双薪无子的「顶客族」家庭享受生活的态度,也逐渐被社会接受。
另一个原因是我国这20年来,生育的主力是外籍配偶,自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两年多来全球人口几乎停止流动,台湾人出不去,外籍配偶进不来,造成更大的人口负成长危机。
生育福利 由中央制定
从全球化角度检视人口政策,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首先是向国外取经,近邻日本增设少子化对策大臣,以部会层级处理此问题,我国没有权责部会处理少子化问题,只是由国家发展委员会制定政策纲领、内政部执行,任由地方政府发放津贴鼓励生育,结果总生育率未提高,只是鼓励夫妻往福利好县市迁户口,人口更形集中。
欧陆国家生育福利政策完善,譬如瑞典,妇女怀孕期间免费定期产检,孩子出生后,孩子的另一个家长有10天支薪陪产假,之后双亲共享480天的育婴假,其中390天的津贴依照收入比例发放,孩子一出生就可以申请育儿津贴;低收入家庭可申请住房津贴;家境困难的单亲父母有相关的协助;身心障碍的孩子则有额外的支援。2018年瑞典生育率1.87,在欧盟国家中仅次于法国的1.92。台湾应由中央政府制定更有效的鼓励生育社会福利政策。
台湾与香港、澳门、新加坡、南韩和日本,同属东亚儒家文化经济体,如今都面临相同的严重少子化问题,大陆随着经济繁荣,近年也出现人口老化、生育率下滑、劳动力萎缩问题,去年总人口增长速度更是创下史上新低,证实大陆人口危机紧迫,儒家思想重视家庭伦理价值,但在西化思潮及经济压力下,生育子女成为沉重负担后,如何重振传统家庭价值观,亦需要思考研究,并提出政策。
台湾面临「有钱人没时间生、穷人没钱生」,加上庞大的托育与教育成本,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国家失衡发展问题,才是治本之举。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