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一年里,除了社会均富、能源用电及节能减碳等社会话题外,产业发展等经济问题仍然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在诸多黑天鹅科技产业中,「系统产品」仍是重中之重,包括元宇宙、智慧电动车/趋动IC/电池、区块链及相关应用、人工智慧技术与应用等。
自从2021年元宇宙横空出世以来,以资讯优势及人工智慧技术为基础的系统产品成为了市场上的主流,因为技术领域分布甚广且市场过度分散,供需端的选择也繁多,形成多重切入点选择太过繁琐及系统整合太过复杂的局面,所以「策略性」的技术投资、利基市场切入点、创造杠杆优势的产业结盟等策略是优先考虑的重点,也就是「见林再见树」的系统思维,后者更是小国在智能体系中生存之道!
资讯产业本身有着不可规避的垄断问题,元宇宙的兴起揭开了这个垄断的神秘面纱,脸书、Google、阿里等资讯业者的劣迹斑斑也逐渐浮上台面。在个人电脑及物联网年代,在美国独强的局面下,产品原型及供应链建构都在美商主导下形成单一标准,巨大的全球市场规模支撑而成就了全球垂直分工的局面。而在系统整合的过程中全程掌控「知识不对称」的垄断的优势成为产业「不可避免之恶」。
智能技术、区块链、web3.0、元宇宙等产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个全球「单一标准」的局势,取而代之的是布式经济体系及多头技术标准的形成,而此现象正由资讯经营与服务(如脸书、Google、Amazon、阿里、腾讯等)逐渐朝新兴科技制造业扩散。这种复杂度高、跨领域整合、工程导向的大型系统产业,产业集中寡占(consolidation)是必然且无法避免,技术专业化、产品客制化、经营规模化全面智慧化是未来趋势。
人工智慧产业就是个典型的案例,在其发展过程中,高碎(切)片化、高分布化、高复杂化的跨领域系统整合延迟了产业的发展,始终无法成就大规模、全球单一标准模组化的产业,个别厂商各凭本事把智慧技术附加在既有产品中,以强化产品功能效率的模式来经营。在此局面下,全球统一供应链始终无法全面开展,而台商的代工角色也始终无法彰显出来,未来竞优势仍然取决于大厂规模经济及产品多元化的格局。
现在看看全球疯电动车的系统产业。台湾把这个产业视为未来发展优先重点,各个相关厂商跃跃欲试。智慧电动车是个成长型产业,全球山头并立,经营模式也各异。除了传统车厂如丰田、BMW、福特外,也有新兴的Tesla、BYD等,同时也多有其他厂商摩拳擦掌等待适当时机进入。
电动车是个高度模组化、标准化、数位元化的系统产品,虽然各个厂商的设计原型(Protocol)不尽相同,但规模化组装、智能化、设计平台及产业链的优势仍是竞争的焦点。其主要零部件包括动力系统、半导体元件、电池技术及控制系统等。而智慧电动车核心的电池技术及控制系统也各有其专属结盟的供应商,形成分散式寡占的格局。
再看看台湾进入电动车产业的发展策略,台商传统的强项:模组化组装及半导体代工如何在此高度成长的产业中形成「不可取代」的寡占位置呢?从电池或半导体等能(enabling)技术或零部件角度出发,台湾是否有机会发展其杠杆优势成为全球分散式「系统领导」厂商呢?还是持续强化台湾零部件的代工优势,形成专业化或客制化的领导厂商呢?
台湾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是一条在智能经济体系中「不得不走」的道路。从零部件代工发展成为系统厂商是一条艰难的道路,韩国以规模经济及集中投资之势成就了某些系统产品的领导地位,但台湾政府及企业至今仍停留在「小确幸」代工的思维中。在电动车领域中,虽有民间成立的 MIH平台及政府宣示,但至今乏善可陈,其关键就是代工思维阻碍了开展「系统技术」的大业,人工智慧、电动车、元宇宙皆然!
未来已来不可等,唯有认清事实才能掌握未来,发展独特、不可取代、扩张性强的杠杆优势,逐步以系统思维取代代工思维才是朝野应共同关注的焦点。
(作者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科管所兼任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