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平视世界」,这平视,不该只是政经实力的抗衡,最终,更该是歷史诠释的抗衡。

歷史诠释所以重要,是因人与文化都是时空的连续体,它不只从过往流淌到现代,更因如何诠释过往就决定了未来。过去五百年来的世界史,其实是一部西方强者眼中的歷史,你接纳了他的歷史诠释,自然以他的价值为依归,有此前提,就谈不上平视。

谈平视,得有站在自己基点的歷史诠释。歷史诠释牵涉「史料」与「史观」。史料是基础,讲究的是就事论事。19世纪时为强调中国只是个「派生文明」,凡中国事物,西方都强调它是西来的,而日本为侵华,也标举了「尧舜禹汤抹煞说」,强调周之前都是传说时期,中国文明并没有中国人所说的那么悠久;但之后的殷墟考古,则让中国的信史至少推至了商代,其后更多的证据也印证了中国文明的史前发展,上述的论调自然消失,这就是史料的力量。

史料之外是史观,史观是对史料逻辑串连的角度。史料的保存总有限,因此允许了不同人对事物不同的论理串连,而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所以儘管尊重史料是必要的基点,但同一史料有时也可以出现彼此相悖的诠释。

而在此,谈平视,不只要有站在自己基点的史观诠释,这诠释还须能抗衡西方。能抗衡,一个是强调站在中国立场的诠释。例如,能有更多鸦片毒害中国人的阐述,也就能让英国之对香港不敢就以文明的指导者自居。

然而,强调中国立场固为必须,真要打破「西方即世界」的史观,则还须有不同于西方的世界史基点。否则,中国的崛起固是对西方歷史宰制的拨反,却也只是在西方单极外,再立出歷史诠释的另一极,并无以真正体现出不同于西方强权的世界意义。亦即在此,中国谈世界必须是更全球的观点,世界史必须因中国的崛起更还原为真正的世界史。

五百年来谈世界常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但真实的世界却是由大小不等的许多文化体形成的,中国崛起既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个别来说,就须尊重每个文化的歷史发展与诠释;整体而言,则要强调,就因多元的歷史发展才形成人类文明的丰富性,而这丰富性正是使人类能永续生存的关键。换句话说,平视不只须存在于中国与西方之间,平视也须存在于中国与其他的文化体之间。

有此基点,儘管对歷史的诠释不同,彼此间就不再只是个零和游戏,而多少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不必然就是纯粹的幻想。如此,中国的崛起才能得道多助,不致重覆歷史中大国崛起的起落兴衰乃至弱肉强食,「修昔底德陷阱」也就不必然会是歷史定论。

而说「美美与共」,世界史的诠释固当如此,大国崛起后处理自己本国歷史也可以有此开阔的气象与胸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共构而成的国家,谈歷史,原有族群不同的角度,在汉人,蚩尤是妖孽,他却被苗人奉为祖先,枫叶更因其血而染红,而中国文化的浪漫原多出于南方,缺它,就失掉动人的一块。以此,重新用更宽广的态度看待黄帝与蚩尤,不仅更符合史实,也能营造更好的未来。

族群之间如此,两岸之间何尝不然。败退来台者的歷史记忆与取得中原的歷史记忆自然不同,但对当事人来讲,都是生命的真实,在此前提下,能予以尊重,求同存异,往后也就真能成其大,谈两岸的心灵契合,这其实是个关键。

总之,歷史诠释是个大议题,但人既活在歷史中,这问题就无以迴避,而面对西方的强势,歷史诠释固不免以「拨反」为核心,但这核心则须以尊重史料、平视不同文化体的史观为前提,如此,中国崛起的意义才真能超越西方文明过去的角色。

(作者为文化学者)

#歷史 #诠释 #平视 #中国 #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