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报》不但促成冷战国际格局的重大转折,也深刻改变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命运。50年过去,美中新冷战乌云瀰漫全球,台海情势又陷入险境。《上海公报》的亲歷者日益凋零,美国新一代中国政策学者渐受鹰派思维主导,如何传承前人的精神和智慧,殊为不易。
九二共识缓和僵局
《上海公报》代表美国「一中政策」的确立,在此基础上美方与中共关系正常化,直至1979年与大陆正式建交。然而,如果回到《上海公报》原典重读「原汁原味」的涉台论述可以发现,所谓「一中」只不过是双方的各自表述,美方「认知到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的说法,充满文字游戏趣味,北京希望早日实现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也就默然接受,因而达成了「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与谅解。
《上海公报》之所以能够求同存异,本质是当时的中共与美方在急需遏制苏联的共同考量下,彼此留下政治模糊空间。从宏观的全球战略来看,双方求的是「接触与合作」之同,存的是意识形态之异;从微观的台海议题来看,双方求的是「一中存在性」之同,存的是「一中解释权」之异。时至今日,无论美国对台政策在天平两端如何游移,最终还是回到《上海公报》的平衡点。近些年美方对蔡政府在政军、外交领域的支持不断加深,但仍不断宣示「一中政策不变」、「不鼓励(或不支持)台独」的表态。
1992年两岸两会就一个中国达成的共同认知和谅解,正是《上海公报》求同存异精神的延续。我方在国统会八一决议文基础上,提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的表述,陆方经过研究以「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作为回应。由此两岸求一中原则之同、存一中内涵之异的「九二共识」就此确立,这与《上海公报》就一中的求同存异、各自表述完全一致。
民进党政府谈及「九二共识」时,强调「歷史已经翻过那一页」。的确,台湾政治体制、两岸关系和美中关系较1992年今非昔比,台湾民眾国家认同结构也发生剧变,但别忘了,当年我方海基会版本的一中表述及其依据的八一决议文,是基于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做出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也在那一年订立。
如何符合台湾利益
1992年到现在,《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以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几经修改,台湾民主制度和执政党亦几经变迁,但「国家统一前」以及「台湾地区─大陆地区」的定位丝毫未变,这一页仍有宪法效力的白纸黑字,怎么可能翻得过去呢?也正因为此,《上海公报》美方认知到的「一中」表述,直到今天仍然适用。
当下的两岸僵局,在《上海公报》同样能找到答案。公报中美方「重申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如果把时空跳跃到50年后的今天,再来对比拜登政府《印太战略报告》的涉台表述「美方支持台湾自我防卫能力,以确保台湾未来的地位能以和平方式决定,并符合台湾人民的意愿和最佳利益」,两者之间本质有何差别?简言之,当两岸终局问题已经摆到桌面时,美方反对的是单方面、胁迫式的解决方案,但对两岸以和平、自愿方式解决政治问题并不持异议。
儘管眼下困难重重,美中在气候暖化、地区事务、经贸等领域仍维持有效的沟通协调,双方执政者还是努力维持求同存异的基本格局。同理,在大陆对台湾「硬实力」的绝对优势之下,放诸今天及未来的两岸关系,求同存异的精神与智慧,亟需得到与时俱进的传承。蔡总统早在2012年首次竞选时,就尝试以求同存异建构两岸论述,2016年就职演说离真正「求同」只差一步之遥,但蔡总统口中的「同」只有台海和平稳定的共同责任,却忽视了两岸在宪政体制、歷史文化、经济社会的连结。
《上海公报》歷经50年,已成为一个能自我发展的有机智慧,启示两岸:只要符合既有宪政体制、符合普遍民意、符合台湾最大利益,双方应做出求同存异的处理,推进两岸对话、化解政治分歧就不存在任何障碍。(系列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