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民进党新北市第9选区议员提名争议闹得沸沸扬扬,民进党内人士也分别站在正国会参选人张铭佑和英系参选人黄琳周围相互开炮,张铭佑阵营质疑黄琳的新党背景,黄琳阵营则怒斥张铭佑及其盟友是「在党内找敌人」。

乍看上去这不过是司空见惯的民进党内部派系斗争,但此次的纷争有些特殊——张铭佑方的质疑几乎全部都围绕着黄琳的新党背景,而反对张铭佑的人现在也挖出了其新党背景与过往攻击蔡英文的言论来反击。双方都试图用「反绿」背景来证明对方不够「抗中保台」,这是此前极少有的现象,同时也反映出了绿营的价值观是多么畸形。

先説黄琳,张铭佑阵营炒作此事至今已有一个星期,所关注的核心内容始终都是其新党服务史,彷佛只要曾经加入过新党,便再不能转投民进党了。但事实上黄琳在新党时期的角色相比「政务」角色更像是「事务」角色,正所谓「服务选民不分蓝绿」,议员助理平日的工作和蓝绿统独几乎完全无关,有过新党服务史为何就不能成为民进党候选人?可笑之处在于,张铭佑阵营反復强调其新党服务史,却始终找不出多少黄琳不能被提名的正面理由。长年的新党经歷却没有什么反对民进党的证据留存,按理説这或许应该能够证明黄琳的「清白」了,但张铭佑阵营并不这么想,他们开始搞「莫须有」了。

举例来讲,「国际桥牌社」导演汪怡昕在为张铭佑辩护时称黄琳是「在新党陈议员的托孤之下,摇身一变,变成民进党政治人物幕僚」,然而这全无证据,甚至连靠谱的猜测都算不上——怎么可能有这种所谓的「托孤」?再看作家李戡的説法:「黄琳碰到深蓝选民大骂民进党的时候,是要用新党的立场附和他们,还是用民进党党员的立场帮党辩护」他先是假设黄琳有双重党籍,然后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预设背景质疑黄琳的忠诚——但问题是为什么黄琳一定要在附和或者辩护之间二选一?更何况按照他的逻辑,难道民进党员在听到骂民进党的言论时候一定要为党辩护,否则便是对党不忠?这太可怕了,在李戡看来,民进党员连在别人攻击民进党时保持沉默的权利都没有,更不用提自己亲自批评党的自由了!当然,就前些日子吴子嘉被开除一事来看,民进党人倒是很有可能真没有这种自由。

不难发现,因为实在找不到黄琳不够「抗中保台」的证据,所以他们只好凭空幻想出一个黄琳「不忠」的场景,然后以此当证据论证她不该被提名。这不是很可笑吗?但在他们看来,这却是非常正常的逻辑。

除此以外,他们还质疑黄琳「觉醒过快」——但是黄琳取得民进党籍如今已有数年之久,俗语有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蔡英文2004年加入民进党,2008年就能当党主席,为何黄琳入党数年连被提名一个市议员候选人都不行呢?这有什么快的呢?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快」也不过是预设立场后的结论罢了。

当然了,张铭佑阵营攻击黄琳的理由固然站不住脚,但反对张铭佑的人逻辑也差不多。他们有的人挖出张铭佑的父亲是新党66号党员,他本人也曾经在年少时「忠于国民党、爱中华民国」,还有的人找出张铭佑当年抨击蔡英文的言论,质疑他「不够爱台」。如果説张铭佑阵营攻击黄琳的理由还有两分道理,那么反对张铭佑的这些人恐怕就是一分道理也没有了。毕竟黄琳起码确实为一个反对民进党的政党服务过,而张铭佑这些哪里算得上罪状?如果以此为基准,恐怕民进党如今从上到下没有几个人能幸免!虽然说既然张铭佑阵营在搞背景审查,这也可以视作一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但不得不説,这种攻击只能让双方的水准越来越低,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呢?

正反双方的攻击并不是个人对个人的,而是团体对团体的,双方的团体都包括了其他民进党政治人物以及政界外的支持者。然而从上到下,两方的攻讦却共同折射出了他们价值观念的畸形。在他们看来如果一个人想要代表民进党参选,他就必须要打出生以来就充满「台湾价值」,只要他有任何思想转变,那就是不忠诚的证据。倘若没有他思想同民进党抵触的证据,那就拿「莫须有」来充当证据。总之在这些人的眼中,即使他现在完全忠诚于民进党,过去的不忠诚也一样是证据。

不仅如此,民进党员非但自己不能批评党主席,而且还不能坐视别人批评而不管,否则一样是「台湾价值」不充沛的体现。倘若他批评过,那就算党主席后来给他站台背书也不能折消他这「弥天大错」。就算他上述「错误」都没犯过,那好,他亲人是蓝营的也一样是罪证。这样下来,民进党提名人的基准不是服务能力,不是监督力度,不是选民认可,而是靠根据个人背景与思想审查是否契合民进党而判断出的「台湾价值指数」!

一个正常的民主社会应该如此运作吗?当然不。中华民国的民主在民进党「抗中保台」的鼓吹下早已走上歧途,甚至民进党自己也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偏。所幸局势并非无可挽回,今年九合一选举是让民进党清醒的机会,同时也是让中华民国的民主重回正轨的时刻!

(作者为香港浸会大学硕士生)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民进党 #黄琳 #张铭佑 #新党 #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