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的爆发力度空前,过去抗疫两年仅一万多人确诊,但踏入新年不足两个月却暴增至六万宗检测阳性个案,翻了大约四倍。

兰州大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判断,香港将有逾三十六万人感染Omicron,疫情要在五月底才得到控制。如果准确,香港还有三十万的「额度」,也就是说现在仅是灾难的开始。昨天(21日)又传出令人痛心的消息,一名 11 个月大的女婴,成为本港疫情爆发以来最小的死者。

香港抗疫现状,如果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去描述,就是一个字:乱,更确切说是大乱。

乱象不胜枚举,这里只能略举几个现象。 很多市民检测呈阳性,旋即打电话但不通,打到手软终于有人接电话了,但语焉不详,或敷衍了事。衞生部门明显指引不足,阵脚大乱。

如果要问责,政府难辞其咎。第五波疫情如排山倒海,求助热线被打爆是可以预见的,政府有没调拨更多公共资源应对?倍增电话热线亟需人手,薪高粮准的公务员们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 是否也可以帮忙?

许多确诊者待在家束手无策,结果是全家染疫。医管局纵算知道了,但也只是告知患者不要外出,没有医务人员跟进。香港有相当比例的人口住在板间劏房,据报有住户测试到阳性怕感染他人,寒冬之下睡街数天,有关团体写信到特首办到卫生署仍没有人处理。

在电视上看到眾多候诊数日的老人,在医院门口的帐篷中抵御寒风冷雨。人们很难想像此情此景竟发生在「东方之珠」的香港。

疫情爆棚之际,「僧多粥少」,能及时编配入住竹篙湾似乎是一种幸运。但营内的管理也显得混乱,测试到阴性者迟迟接不到可以离开的通知,反观很多有需要入住者却在焦虑中等待派位。

政府「最拿手」的就是颁布收紧隔离措施,除此之外还有甚么厉害的招数吗?好像不容易举出令人信服的例子,证明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所说的「滴水不漏」。网上疯传Omicron的最佳中文译名是「娥灭港」。译者虽有点损有点欠厚道,但却反映了人们对港府抗疫不力的失望。

近日看到太多的有识之士在媒体呼吁,要团结,要行动,要有信心。这些口号当然很重要,公眾也都明白此中显而易见的道理。但社会各界更期待的是怎么行动?怎样团结以形成合力?有行之有效的举措和超前部署,才谈得上有信心。

中央发话了,特区政府要负起抗疫的「主体责任」,完全正确。但既然要扛起主要责任,就要有主导思想和主导权。根据这段时间的观察,特区政府有为数不少的官员,在抗疫策略上并没有与中央「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部署」,口头上拥护「动态清零」,行动上却倾向于「与病毒共存」。北京学者田飞龙曾形容一些建制派政治人物是「忠诚废物」,语惊四座。在抗疫前线,是否存在与北京的思路不能保持一致的「不忠诚废物」呢?

香港与内地已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但这双联的权责与分工有必要具体厘清并落到实处。据说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当下坐镇深圳,「会议开得又密又长」,但愿能尽快推出新招,实现香港抗疫的「大乱之后必有大治」。(作者为资深传媒人)

(本文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抗疫 #香港 #大乱 #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