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俄战争中,面对俄军优势兵力,乌克兰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群起抗敌的举动,在国内引起了是否恢復徵兵制的讨论,国防部长邱国正在面对立委质询时,也表示不排斥徵兵,显示出政府对于曾被称为「选票毒药」的徵兵制,似乎开始有了不同想法。
然而现代战争型态早已不限于遭遇战,电子战、资讯战、经济战甚至外交战都会与传统军事行动交织并进,透过政经社多层次攻击,甚至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更何况台海战争是典型的不对称战争,面对解放军230万兵力,以徵兵填补正规军队缺口绝非仅有2300万人的台湾应该採取的战略路线。相对的,在战争型态朝向多领域扩展的趋势下,如何让国民不分性别、年龄、役别,都能迅速在战时找到定位做出贡献,将最多民眾纳入国防体系,最大化战力的数量与广度,才是国防规画应该思考的方向。
立法院法制局日前便提出警告,到2039年我国可徵役男仅剩5.6万人,呼吁废除替代役、恢復徵兵制。然而强求生理条件不符标准的役男接受正常役训练,不仅对国军战力提升效果有限,还可能平添事故白白折损人员;而强迫出于心理或宗教因素不适合服正常役的民眾入伍,反可能损害其国家认同,且有侵害人权疑虑。
事实上,替代役制度的问题症结在于其定位,作为正常役的替代选择,替代役本应作为正规军队的辅助力量,然而现今替代役俨然已成为政府单位或企业的廉价劳工,许多替代役工作内容根本与备战无关,完全脱离国军战力规划。政府必须重新回到国防观点检视替代役制度,而现代战争的多样性,正给予了替代役制度设计的弹性空间,不论是医疗救护、运输补给、资通讯安全、避难引导,甚至于维持金融安全稳定,以现代思维分析战时需求,让替代役男学习如何将其专长应用于传统战争外的不同层面,才能真正将替代役融入国防体系,也方符合其作为兵役替代的本旨。
教召新制虽然纳入专长训练,帮助后备军人重温专业技能,但当前军事训练役4个月的役期过于短暂,难以培养出具备专长武器操作技能的士兵,导致军事训练役全数步兵化。随着具备专长的后备军人逐渐老化退出教召训练,战争中当专业部队损耗时,仅具备基本步兵技能的军事训练役根本无法及时接替,许多武器恐将因无人懂得操作沦为废铁。
考虑到台湾本岛地形、与对岸间的海峡天险,以及解放军的数量优势,步兵多寡绝非决定我国胜败的关键。国军必须调整军事训练规划,延长训练时间,除基本步兵训练外,更需着重培养专长战技,并针对我国防御战略侧重于海岸防卫、城市战甚至山地战所需技能,方能在战时充分发挥支援职业军队的作用。
维持常备军队数量有其必要,但与其用流动率高、训练期短的义务役填补,思考如何提升军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性才是治本之道。目前职业军人待遇不亚于民间企业,但军职在青年朋友的职涯选项中排序仍然不高,其原因和许多人逃避兵役或教召的理由相同,即军队落后的管理方式,以及因扭曲的荣誉感而形成的造假文化,导致服过兵役的国民大多对军队印象不佳,其职业吸引力自然降低。
拔擢具备现代管理能力的军官,强化单位间沟通能力,改善军中文化扭转社会印象,摒弃本位主义和讳疾忌医的心态,才能进一步提升募兵效果和军队品质。政府也应检讨军购方向,减少政治影响,确实更新补足基本装备,才不会让军人在装备老化、却又被苛求妥善率的两难之下陷于不义之境。
鉴于现代战争多层次并进、军民界线模糊的特性,台湾的国防策略势必朝向全民国防的方向发展,必须让每一位国民在战争爆发时,都能清楚知道自己该带着什么、去到哪里、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对于义务役,在传统的基本和专长武器训练之外,也应思考如何善用替代役的灵活性在多元领域发展战力;退伍后则应以后备军人户籍地或居住地为基础,定期定点集训,搭配当地退伍军士官作为指挥,发展「社区型」教育召集,让后备部队有迅速集结并建立指挥系统的能力,否则按照目前「营区型」教召设计,战时等待民眾从各地赶来集合,恐怕缓不济急。
至于非义务役的国民,国防部可开设相关集训营队,将战技融入休閒或教育活动,如漆弹攻守、射击运动推广、格斗技教学、紧急救护教学甚至战略桌游等,吸引民眾接触基本战斗技能或战略思维,以收「寓训于乐」之效。
面对强敌,愈多国民摒弃搭便车心态,主动加入国防行列,台湾展现出的防卫决心就愈强,我们也愈有勇气面对敌人的文攻武吓。保卫国家不是特定职业的责任,而是全民应尽的义务,毕竟当战火燃起之时,没有人能当局外人。
(作者为民眾党副秘书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